豆瓣8.9分《上帝之城》:“恋母情结”下的轮回,上帝打了盹,魔鬼便成了人性的救世主

闲娱快播 2020-03-09 21:22:12

《上帝之城》是2002年由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执导,马修斯·纳克加勒、艾莉丝·布拉加、索·豪黑主演的一部黑帮题材的电影,这部电影改编自保罗·林斯半自传式小说《God's Town》,虽然这部电影距离现在已经快20年的时间了,然而这部电影所带给人的观感,却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变得平乏无味,正相反,它如同一坛陈酿的女儿红一般,随着时光的沉淀与发酵,愈发让人从视觉到内心深处都能够绵延着这坛清酒的香醇。

人性,是这坛美酒即使隔着时光的深远,只是在提起它的名字时,依然让人顿感历久弥新最为关键的添加剂,没有之一。

上帝打了盹,魔鬼便成了人性的救世主

《侠盗猎车手》是时下最盛行的一款以黑帮为背景的动作游戏,在这款游戏中,你基本上可以无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规定与束缚,只要你有超人的想象力,在这款游戏里,你就可以获得绝对的自由,并成为一切的主宰,体验到作为上帝绝无仅有的快感。

然而,这只是游戏中的设定而已,那么,是否真的有绝对自由的地方存在呢?

有,就在《上帝之城》里,虽然这部电影名叫“上帝之城”,但是影片里,却没有上帝的存在,所谓的“上帝之城”只是上世纪60—80年代间巴西里约热内卢“三不管”地带的一个贫民窟的“美称”,在这座“上帝之城”里,每个人都拥有着绝对的自由,罪恶是萦绕在这座城中标杆式的主题,从电影开始的“小鸡快跑”片段,就已然为这部电影里面的所有主人公预示了最终的结局:

无论你如何地挣扎,在“上帝之城”里,都无法摆脱罪恶的阴影与类似的命运

故事最先从60年代开始讲起,围绕着少年三侠阿一、阿二和阿三劫富济贫的剧情展开,在上帝之城里,少年三侠罗宾汉式的行径受到了当地民众的追捧与保护,更是成为了许多不谙世事的小孩崇拜的对象,而主人公之一的小豆子便是其中一员。在少年三侠的感染下,小豆子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在小豆子的建议下,少年三侠决定冒险去抢劫旅馆,然而就在他们离开之后不久,旅馆内的所有人就被残忍杀害了,而任谁都无法想象的是,作案人居然是带着天使面容才不过十多岁的小豆子,而后少年三侠的命运,就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阿一为了躲避警方的追捕,铤而走险准备劫持一辆汽车准备逃跑时,却被正好为了查案而路经的警察一枪击毙;阿二则在旅馆事件以后决定皈依教会,金盆洗手;阿三则为了获得更多的跑路资金,从小豆子及其同伴班尼的手中抢走了他们所有的钱,就在阿三准备跑路时,却被愤怒的小豆子从后面开枪杀害了。

原本少年三侠的行为只是作为中世纪骑士精神的一种再现,然而对于他们的崇拜者而言,尤其是那些心智还懵懂无知的少年,社会的纵容与包庇,更使得这些少年所关注到的,更多是少年三侠身上所展现的暴力因素,而暴力之下的侠义精神却完全被遮掩,甚至被“上帝之城”的所有居民进行了刻意的美化。

在“上帝之城”里,暴力俨然成了正义的象征

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那些如同小豆子一般年龄大小的少年而言,对上帝的信仰还是对魔鬼信奉,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生存是人性的根本,尤其是当上帝打盹的时候,魔鬼自然便成了人性的救世主。

魔鬼的狂欢下,善良终究还是选择了“以暴制暴”

转眼之间,故事便进入了70-80年代,“上帝之城”因为小豆子的存在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小弑杀如命的小豆子为了获得“上帝之城”的话语权,与自己的得力伙伴班尼将整个“上帝之城”的敌对势力几乎全部肃清,成为了“上帝之城”第一大势力,而少年三侠中阿三的弟弟阿炮登场了,作为从小生活在罪恶之城的少年,阿炮可以说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存在,始终抱有一颗纯真的心和一个带着文艺色彩的梦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摄影师。

为了获得自己喜欢的姑娘欢心,阿炮答应了帮她去“带货”,然而不仅没有取得姑娘的欢心,还眼睁睁地看着她投入了班尼的怀抱,而班尼为了能够跟她在一起,决定退出帮派,展开新的生活。然而作为小豆子的得力战将,他自然不会放任班尼的离去,在酒吧里跟班尼商榷的时候,被曾经也是小豆子的另一名战将,而现在却成为了水火不容的敌人——奈德给误杀了班尼。

因为班尼是维持小豆子和另一个帮派关系的调和人,可以说,“上帝之城”能够拥有此刻的短暂和平,班尼是其中当之无愧的最大功臣,然而随着一声枪响,班尼的倒地则预示着“上帝之城”再次回归到魔鬼的统治之下,罪恶在“上帝之城”再次迎来了狂欢,几乎整个“上帝之城”的居民也都参与到了这场狂欢之中。

而影片中“神枪手”奈德从小豆子的帮派中“退役”之后,原本从事着一份简简单单的售票员的工作,然而却因为小豆子的暴虐,不仅他的女友受到了侮辱,连同他的家人也都成了他暴虐下的无辜亡魂,原本已经向上帝祷告不再染血的他,终究还是选择了向魔鬼展开了复仇。

对奈德而言,他最初所想要的只是一份作为普通人简单的现世宁静,然而身处上帝之城中,宁静也好,善良也罢,都不过是一种极度匮乏的奢侈品,对于原本还对上帝心存一丝憧憬的他来说:

既然上帝选择了回避,对待魔鬼,或许以暴制暴才是最好的回应方式

对于奈德的选择,起初的他之所以加入小豆子的帮派,也全然只是为了在“上帝之城”中寻求自保,然而正如古人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更何况在没有任何规则的“上帝之城”中,奈德内心所残存的善良却不得不一次次遭受现实的考量,在他身上我们无法给他添上善恶的标签,因为他的行径并不能给我们一个关于善与恶的定义,他对小孩子的宽容与自己沾染的罪恶相比,两者并不能成为一种功过相抵的看似合理的交易。

因为在善恶之间,从来就不存在1:1的概念

上帝与魔鬼的区别,人性只不过在其中充当着一块遮羞布的作用而已

尽管奈德能力出众,枪法一流,然而他个人的力量仅仅只能够将他送上“英雄”的宝座,供民众欢呼,却无法改变“上帝之城”的现状,作为神枪手的他,在接受善良的馈赠同时,也在接受着罪恶的审判,他打出的第一颗正义的子弹,也终于成为了审判他的最后一颗子弹。

对他来说,罪恶的不是这座“上帝之城”,而是已经完全被蛀蚀的社会体制和被扭曲的人性价值观。

而要说对“上帝之城”有过改变的人,确实有那么一位,他就是班尼,作为从小生活在“上帝之城”的原住民,他亲历了这座城的所有的罪恶,还有在他斡旋下换得的短暂和平,与小豆子的暴虐相比,虽然班尼也身处罪恶的漩涡之中,然而他的心底却仍保有着对光明的憧憬与向往。

他热爱生活,喜欢音乐,也有自己追求的爱情,一切都是少年应有的模样,然而事与愿违,在上帝与魔鬼的玩闹中,他终究只是成为了这场闹剧无谓的牺牲品,不仅是他,连同小豆子以及参与了这场闹剧的“上帝之城”的居民,他们的命运都如同“俄狄浦斯”的命运一般,无论如何争执,如何小心翼翼,始终都是在“上帝之城”中兜兜转转,往复循环。

小豆子倒在了那些曾经跟自己一般年龄大小的门徒手上,少年三侠的命运无非作为一种流转,继续在小豆丁和“上帝之城”中一幕幕重演剧情罢了,无论如何小心翼翼,都始终无法逃离“俄狄浦斯”情节的诅咒,正如为了取得“上帝之城”的话语权,小豆丁开始了四处杀戮的征伐;而他那些原本善良的门徒,也逐渐在他的“教导”下,走上了跟他一样的道路。

整个“上帝之城”就是“俄狄浦斯”诅咒下,不断往复循环的闹剧,上帝与魔鬼不过只是充当着剧情的导演罢了。

善与恶之间本就没有明确的界限,人性也不过是两者间搭建起的一座独木桥而已

而要说在“上帝之城”之中,受益最大的或许就只有作为旁观者的阿炮和那些打着“上帝”旗号的诸如报社一类的上流社会吧,作为整个“上帝之城”中,最为清醒的存在,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了整座城的罪恶。然而,这些罪恶的指向都瞄准了“上帝之城”的原住民身上,而非不作为的当局,阿炮虽然目睹了小豆丁与当局的贿赂交易,然而他却没有用镜头记录下,而是把镜头聚焦在了小豆丁的悲惨命运上,以此换得了平步青云的生活,从而也逃离了“上帝之城”不断轮回的命运,然而,真的能够逃离吗?

而报社作为上流社会的一种存在之一,也只是在通过影像将“上帝之城”的不幸,作为提供给那些上层社会人士享受幸福生活的一种娱乐消遣,并没有把“上帝之城”不幸的根源,揭露到整个国家与社会生活中去。

无论是阿炮还是报社一类的上流社会,对于“上帝之城”的存在与现状,他们都是清醒的,然而却是在清醒地看着“上帝之城”在沉沦,同时也在清醒地看着自己沉沦罢了。

正如《上帝之城》开片的那只鸡的命运一般,身处“上帝之城”的泥沼之中,没有一个人可以独善其身,轻易逃脱命运的审判,尽管有些人可以从肉体上完成救赎,然而比之更为深重的却是来源于灵魂深处的拷问。“上帝之城”的不幸,不仅仅在于那座城本身,更在于整个社会的放任与熟视无睹,正如在《豆瓣8.7《小丑》:致郁系的人性摧毁,是对人情冷漠的“馈赠”》中所说的一样:

明明上帝给予了很多人救赎的机会,可是大多数人却还是把魔鬼当成了自己的救世主

《上帝之城》的伟大,就在于将人性赤裸裸地呈现出来,虽然自始至终它都没有对人性进行正面批判,但是对人性最大的批判已然暴露得很是彻底:

无声胜有声

如果你还有什么好看的电影推荐?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由闲娱快播原创;

影视热评,品读人性,尽在闲娱快播!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