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一份“敏感国家”制裁名单生效,让人没想到的是,连美国“盟友”韩国的名字也在其中。
几乎就在同时,一支40多人的韩国代表团,悄无声息地抵达北京,准备就中韩自贸协定的第二阶段,展开一场硬仗。

那么这两件事撞在同一天,究竟是纯属巧合,还是韩国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小心翼翼落下的一步棋?
长期以来,韩国就像一个走钢丝的演员,一边是提供安全保护伞但也时不时敲打自己的老大哥美国,一边是经济上离不开、政治上却总有些微妙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

就算在尹锡悦政府全面倒向美国,导致两国关系降温的2023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也高达2700亿美元,这数字,依旧把美韩之间的1936亿美元甩在身后。
中国是韩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韩国对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之前的中韩自贸协定第一阶段,主要是在商品关税上做文章,确实给两国贸易添了把火。

现在启动第二阶段谈判,意味着双方想玩点更深的,韩国瞄准的是中国的服务业大门,比如美容医疗、留学教育、影视文化这些韩国的强项,希望能进一步撬开市场。
中国这边,也希望韩国能更开放,为自贸区提供更便利的条件,这次双方都派出了40多人的庞大谈判团队,摆明了是高度重视,都想从对方碗里多分点肉。

如果谈成了,中韩经济的“绑定”无疑会更深,关税壁垒进一步降低,贸易额噌噌往上涨,对亟需新动力的韩国经济来说,绝对是场及时雨。
但问题是,这种“绑定”并不全是蜜糖,中国的制造业这些年突飞猛进,很多原材料也开始自给自足,全球经济的玩法正在悄然改变。
而韩国在动力电池、半导体、汽车、石化这些命脉产业上,对中国的原材料依赖越来越重。

拿动力电池来说,关键原材料对中国的依赖度甚至达到了80%到100%!
这意味着一旦中国那边因为任何原因“断供”,韩国的相关产业链可能瞬间瘫痪,这种深度依赖,让韩国在经济上离不开中国,但也让它在美国施压时,显得格外被动和脆弱。
美国保护伞下的代价聊完经济,再看国家安全,美韩同盟一直被韩国视为国家安全的压舱石,美国大兵驻扎在韩国,提供军事保护,帮着韩国盯着北边的邻居,但这份“安全感”从来不是免费的。
特朗普时期,美国张口就要天价“保护费”,还动不动就挥舞关税大棒,逼着韩国解决对美贸易顺差问题,到了2024年,韩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高达557亿美元,这自然又成了美国拿捏韩国的新把柄。

更让韩国难受的是,美国越来越明确地要把韩国绑上对抗中国的战车。
从限制高端芯片卖给中国,到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供应链“去中国化”,美国的算盘打得噼啪响,完全是服务于自身的全球战略,却常常直接捅到韩国经济的痛处。
比如,美国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就让韩国LG新能源等企业在中国市场丢掉了大把机会,半导体方面,三星这些巨头在中国的生意也因为美国的限制而备受掣肘。

这次把韩国列入“敏感国家”名单,表面理由是防止核扩散,毕竟近年来朝鲜核问题没完没了,韩国国内“拥核自保”的声音又抬头了,这触碰了美国的红线。
美国可不希望看到一个拥核的韩国,那样会彻底打乱它在东北亚的布局,让它的控制力大打折扣,但谁都看得出来,这背后少不了中美战略竞争的影子。

美国通过这个动作,再次向韩国传递了一个清晰得不能再清晰的信号,在中美之间,你必须站队,别想两头讨好。
韩国的困境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韩国政府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上任总统尹锡悦是铁了心走亲美路线,但在韩国民间,对美国的不满和疑虑也在悄然积累。
另一位有力的潜在总统候选人李在明,则公开主张要缓和对华关系,加强与东盟的合作,避免在台湾等敏感问题上被卷入太深,如果未来韩国政坛变天,对外政策很可能出现180度大转弯,给美韩关系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说到底,韩国的核心诉求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经济上它需要中国的市场和供应链,安全上它又觉得离不开美国的保护。
这种“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格局,让韩国长期在钢丝上跳舞,稍有不慎就可能摔得粉身碎骨。
那么怎么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确保经济饭碗不被砸,这是摆在韩国面前最现实的挑战。

这次顶着美国的压力,派代表团去北京谈FTA,可以看作是韩国在困境中的一次主动出击,它试图通过深化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来对冲美国制裁可能带来的冲击,同时也提升自己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分量。
这更像是在向美国传递一个信号,韩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不会完全听命于人,会在关键时刻做出独立的选择。

接下来,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的谈判会怎么走,将对韩国的未来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谈好了中韩经济联系更紧密,韩国经济能喘口气,在区域合作中也能更有底气,甚至在中美博弈中增加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筹码。
但反过来,这也很可能让美韩之间的疙瘩越来越大,让韩国的平衡木游戏玩得更加惊险。
信源:中韩自贸协定谈判“移师“北京,韩媒:双方代表各率40多人团队参与 2025-04-16 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