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象征着新的开始。 我们总是希望在春天来临时,能够迎来一场新的变革与蜕变。然而,关于生肖何时换这个问题,近些年来却总是让人们争论不休。
在这场关于生肖的“世纪之战”中,正月初一与立春的二元对立成为了焦点。 究竟是哪一方胜出?下面,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探究一下,揭开这一谜底。

一、历史回顾:正月初一才是公认的新年开始
生肖起源于日月之恒,天数之数,古人早有“子平之术”,以天干地支为周而复始,以十二生肖为年之轮流,二者合一构成岁月复始。
正月之名乃汉武帝之命名,因其为二月之名,故称之为正月;“正”有本义、主流之意,意为“正月”为最初之月。 后世公认的历法是汉武帝将“岁首”定为正月初一,故中国人以正月初一为新年的开始,并以此划分世人记忆。

但自古“历法”就被帝王视为“国之根本”,古人言“国有大难,先亡历法”。 帝王朝代更替频繁,历法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但不管如何变动,历法掌控、历法传承还是受到帝王的严格限制的。
无论是《周礼》抑或《盐铁论》等古籍,均记载了当时人们对历法的重视。当时 “监天监地者”以掌控历法为最高准则,“天子监天、地监地”,如果动摇了历法, 则会满门抄斩,至今可见先贤对历法的重视。

二、立春岁首的观念为何在民间兴起?
疑问⑴:立春岁首起源于何时?
关于“立春”也是新年开始的说法,出现在《太和地理人王秘诀》中。原来, 徐子平创立了“子平术”,以干支、五行等推算个人命理,徐子平将立春视为一年开始,认为“立春”新年始,新年始之前为旧年末,立春之后为新年初。
“立春岁首”的说法源于宋朝,盛行于元朝,明朝后逐渐式微,但徐子平“立春岁首”的观念却在民间影响深远。

疑问⑵:为何民间对“立春岁首”持有不同理解?
尤其到了唐末五代,徐子平的“子平术”更是在民间大肆宣传。徐子平“立春岁首”的解释便广为流传,再加上当时民众普遍并不识字, 导致不少人将“徐子平”之说当作真理,认为“立春”是新年始。
随着“大明历”的颁布,正月初一才是传统农历的岁首的观念开始流传,但普通民众并不太关心这些官方规定, 同时对“立春岁首”之说也深信不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现在民间关于生肖换的不同理解。

疑问⑶:民国时期政府为何要进行历法改革?
民国时期,李纯青等人又对传统农历进行改革,推出了“阳历”,又称“中华民国历”。李纯青在民间十分受欢迎, 他认为阳历更符合西方周公制历法,阳历更为准确。
在国民党主张的“实业救国”理念下,李纯青将“阳历”视为“救国良方”,开始在民间教授“阴历”,向民众传播推行“阳历”。于是在地方官的推动下,立春岁首之说便在民间得以普及。

随着“阳历”的普及,民众逐渐也开始接受这种新式历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国人就彻底放弃了传统,春节仍被当做最重要的节日, 人们也仍然会过春节、吃饺子、放烟花,过年的习俗一点也不少。
只不过这时,立春岁首已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民众在过春节时,便逐渐将春节视为生肖换年之时,很多人也开始会故意在春节后才出生,这样便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生肖!

三、关于生肖的世纪之辩,终于有权威机构给出回答
在这场关于生肖的争论中,民间的说法也越来越多。有人说“立春”是传统节气,具有更深厚的文化积淀;有人则表示,正月初一更符合汉民族的传统习惯和文化认同。
但不管怎样,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比较好,不久前,泰国中华总商会也就此发布公告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肖变更的时间是以春节为准,不以立春为准”!

从佛教来看,立春在《大乘法苑义聚》也有称谓“文殊菩萨会”,在道教看来,立春为三九天之中,最值得庆贺的节气, 道教会专门在立春这天为天上大帝举行祭典祈福仪式,供奉的主神有东方青龙、平西大帝、北极大帝、关帝、城隍等。
而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立春只是“时节变更”,生肖的更替需“岁月轮回”,且传统也是在正月初一这天换生肖的,这下终于一锤定音,正月初一才是生肖换年的时间!

尾声:生肖换年之争不仅关乎历法,也关乎文化
关于生肖何时换的争论,不仅关乎一个简单的日历问题,也涉及到我们的文化认同。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文化也在相互碰撞。
“立春岁首”源于中国传统星相学——徐子平的“子平术”,虽并非出自正统学派,然“立春”岁首的观念自宋朝便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已有千年。正月初一与立春,何时是生肖的“法定换年日”,或许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又一次走入了民族文化的深邃历史之中,让我们在互相尊重、彼此包容中,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经过对历史的探索和对现代流行文化的关注,我们终于找到了关于生肖何时换的答案,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是:生肖在正月初一换不在立春。
重新审视生肖换年的时间,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认同。让我们一起继续在这条文化的旅程中,探索更多中华文化的瑰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