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8日晚九点,在江西庐山的一处别墅院落中,一辆黑色“吉姆”牌小轿车缓缓驶进来,要知道,此别墅可不是一般人能进来的,只见毛主席的卫士封耀松已在此等候多时。究竟是什么人,竟然能有这样的待遇?待车缓缓停下后,封耀松赶忙上前打开车门,小心翼翼扶下来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在他的搀扶下,妇女步履蹒跚走进别墅,那这位妇女是谁?此次前来有什么目的吗?可是,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连这位妇女自己也不知道此次前来要见什么人?干什么,有什么目的都不得而知。只是在封耀松的带领下,走上二楼,在值班室等待许久,不一会儿,这位妇女在工作人员的示意下,走进里屋,一推门,眼前的一幕令她自己震惊万分,对面沙发上坐着的人竟然是毛主席。
毛主席直到现在,这名中年妇女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此次庐山之行所要见之人是毛主席,顿时眼泪不由溢出眼眶,哽咽道:“时间过得真快啊,一晃22过去了。”这位50岁的中年妇女正是毛主席的夫人,贺子珍。22年时间一晃而过,曾经的井冈山记忆仿佛就在昨日,这么多年来,虽然与毛主席距离相差甚远,但心中无不惦记着他。曾无数次在梦中,毛主席的身影频繁出现,她怎么都没想到,有朝一日,他能真的出现在自己面前,这一切是那么的真实又虚幻。那为什么作为毛主席的夫人,却22年不能与之见面呢?
贺子珍早年,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我军踏上了艰苦卓著的长征之路,爬雪山、过草地,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不少男战士都因为难以忍受而倒在途中,更何况女性呢。贺子珍在长征途中,不幸被敌军的子弹击中,身负重伤,只好前往延安养病,但在这段期间,因为一些生活琐事,与毛主席发生争吵,两人的感情由此亮了红灯。一向个性要强的贺子珍,不顾毛主席的挽留,带着孩子赌气前往苏联养病。夫妻两人吵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贺子珍本以为自己赌赌气,故意气一气毛主席便会回延安,可是谁料,贺子珍前脚刚到苏联,就听到了毛主席与江青结婚的消息,顿时怒火中烧,当即决定不再回延安。从此便久居苏联,一待就是九年时间,但在苏联的这段时间,是她的人生低谷期,经历了巨大的煎熬与磨难。先是经历了丧子之痛,之后又被送进疯人院,加之体内还有尚未取出的弹片,整日疼痛难忍。
长征时期的毛主席与贺子珍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压力,使得她的人生很是绝望,曾数次想过割腕自尽,但好在,她及时调整心态,没做出这一步。1947年,贺子珍决定换个环境,于是,踏上了回国的旅途,本以为人生的磨难就此结束,可以与爱人朝夕相伴,可没想到,此后的数十年,仅仅见了一面,就是这次庐山之行。此次分别后,贺子珍含泪写下陈子昂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么多年来,贺子珍与毛主席的感情依旧在,所以,贺子珍这次何尝不想再次回到主席身边,做他的贤内助呢?但是现实却告诉她:不允许!当时,同样在苏联治病的王稼祥听闻贺子珍在苏联后,赶忙前去探望,在聊天时,贺子珍便告诉王稼祥自己有回国的打算,王稼祥当时听后,只是轻微点点头。因为他心想这是伟人的家事,只有请示了毛主席才能定夺,自己不敢妄下决定。王稼祥与贺子珍分别后,当即便向毛主席请示,本以为需要很久,没想到,毛主席当场回复了四个字:完全同意!
毛主席贺子珍知道后,兴奋万千,脑海中不由浮现出曾经与毛主席的记忆,心想,毛主席肯定会念及旧情,重归于好。于是,赶忙收拾行李,踏上了回国的征程,激动之情无以言表,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将要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所爱之人在这里。时间稍纵即逝,列车辗转到达了我国境内,回国后,贺子珍首先来到哈尔滨见到自己的妹妹贺怡,在与妹妹聊天时,贺怡说:“你不在的这么多年,毛主席一直对贺家关怀倍至,照料有加,一家人没有受过一点委屈。”这让贺子珍心中再次泛起了波澜,回想起自己曾经冲动离开延安的场景,后悔万分,于是,当即动笔给毛主席手写一封信,这也是离开延安后,第一次与毛主席写信。夜晚,贺子珍坐在书桌旁,提笔准备给毛主席写信,还没开始,眼泪便止不住流下来,这九年间,自己在苏联所受的所有委屈,一一浮现在脑海中,贺子珍好想将这一切通通一泻而出,全部与之诉说,但是又不知从何说起。
毛主席、贺子珍与女儿李敏就这样,一整晚,贺子珍撕了写,写了撕,总感觉有些许不对,内心不由忐忑且纠结起来,到最后,千言万语,付诸到纸上却只是简短的几句:苏联这段日子,比长征还苦,我以后一定好好工作,感谢主席对家人的照顾,我终生铭记于心。心中遭受的所有困难,只字未提。可言语虽然简短,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些许隐忍与客气。在写信时,一旁的女儿娇娇看到妈妈在写东西,于是便好奇地问:“妈妈,你在给谁写信?”贺子珍也毫无隐瞒地说:“你爸爸。“这个在娇娇听来陌生又熟悉的词语,多年来,从未见过父亲一面,不知道父亲究竟是怎样的人?长什么模样?
贺子珍与孙女于是,也学着妈妈提笔给毛主席写信:“好多人都说你是我爸爸,但我在苏联也从未见过你,你到底是不是我亲生爸爸,请赶快回复我,不然我可不去见您。”没过几天,毛主席收到信件后,对女儿也极为思念,当即写了一封书信:“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们是父女,你在苏联那段时间我们没有见面,你是不是长高了?”在信件的最后,毛主席还特意说想要将女儿接至北京,这个贺子珍完全同意,但是,有一点令贺子珍很是疑惑,为什么毛主席只给女儿回信,不给自己回信呢?或许是毛主席还没对曾经的事情耿耿于怀?或许是毛主席将女儿作为纽带?贺子珍再次深陷此情绪中,迟迟出不来,心中的愁绪越积越深,几近抑郁,即刻便想要与毛主席见面。但是,见面又岂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啊?
写信的毛主席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在石家庄特意与贺子珍的妹妹贺怡见了一面,在闲聊之时,贺怡将姐姐贺子珍的境遇与情况向毛主席详细诉说,毛主席听后,一脸心疼。在临别之时,贺怡试探性地询问毛主席:“姐姐能不能来北平呢?”毛主席点点头,并未予以反对。此消息,对于贺子珍来说,可以说是一件天大的惊喜。于是,在妹妹的带领下,兴高采烈来到车站。可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姐妹两人来到车站后,却被车站工作人员无情拦下,不给任何理由,只是一味说:“不能去北平!”无奈之下,姐妹两人只好默默返回,在贺子珍心中,隐隐感觉,此后将没有机会与毛主席见面,心情顿时跌入谷底。这时,贺子珍才意识到想要与毛主席见面有多么困难,一直以来是自己太过天真,将问题想得过于简单。但仍不死心的贺子珍再次给毛主席寄过去一封信,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自己想要去北京工作的心情。
贺子珍与贺怡这次出乎意料般,毛主席回信了,这让贺子珍很是开心,可是,在打开信封的那一刻,贺子珍脸上的笑容突然消失。毛主席的回信为:“你好好保重身体,顾全大局,没事多学习社会主义建设。”贺子珍深感一直都是自己一厢情愿,毛主席并未将自己放在心上,于是,心中的愿望彻底破灭。心情极为低落的贺子珍,整日萎靡不振,辗转来到上海,暂住于哥哥家中,茶不思饭不咽,没过几天,便卧病在床,精神也处于游离状态,从早到晚,抱着录音机听毛主席的消息,一遍又一遍,家人们为此极为担心:“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身体总会吃不消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内心极为担心的家人们于是赶忙写信于毛主席,将贺子珍的情况告知于他,信中反复说贺子珍因为思念毛主席,整日听收音机与抽烟,精神一蹶不振。毛主席收到信后,很是焦急,赶忙放下手头工作,提笔给贺子珍写信:“好好吃饭,好好治病,少抽烟。”此时,卧病在床的贺子珍,握着毛主席的回信,嚎啕大哭,心中积攒多年的愁绪,这一刻,终于得以发泄出来。
井冈山时期的贺子珍与战友们但是,毛主席作为一国之领袖,心中整日为国操劳,为全国百姓担忧,有时候,不得不舍小家,顾大家,所以,对于贺子珍,也许他能做的只有这些,就算心中对贺子珍有万般担心与思念,在这个时候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让贺子珍能够安心养病,毛主席还特意吩咐李敏前去照顾妈妈,李敏的到来,无意中让贺子珍的身心有所疏解,心情相较之前大有改善,在李敏的照料下,贺子珍的身体日渐恢复。此外,李敏还无形中成为了毛主席与贺子珍两人之间的传输筒,正是在李敏的帮助下,毛主席与贺子珍之间才能敞开心扉,互诉衷肠。但这对贺子珍来说,远远不够,她心中一直渴望的就是能够早日回到毛主席身边。可是,现实又不允许,所以,在她身体有所好转后,每天无所事事,闲来无聊,为了打发时间,解解闷儿,便经常前往上海、福建、南昌等地,找亲友散心聊天。
毛主席与李敏众所周知,福建是哥哥贺敏学的家,江西是他们的家乡,在那里,还有不少曾经的战友,贺子珍闲来无聊,便会回到家乡,与战友们聊天。然而,上天总是在不经意间安排有缘之人相见。此时,贺子珍生活逐渐有所好转,精气神也逐渐好起来,心中对于毛主席的执念也逐渐放下,可就在她调整自己,迎接新的生活之时,命运却在这时给他们二人创造了一个机会。1959年的一天,曾经的战友水静突然来到贺子珍的住所,探望老战友,这令贺子珍很是诧异,一眼便认出她,脸上露出惊喜的神情说:“你怎么有空来我看我了,真是又惊又喜!”贺子珍赶快邀请水静坐下来,虽许久未见,但两人之间的感情却从未发生改变,贺子珍开心地与之畅聊着曾经的共同经历,就在这时,水静略显严肃的说:“有时间,我带你去庐山度假消消暑。”
江西庐山贺子珍自然十分乐意,整日待在家中,十分烦闷,出去逛逛正好散散心。但是贺子珍只有一点,就是坚决不能花公家一分钱!水静当场便点头答应。可事实却不是这样,贺子珍一直被蒙在鼓里,水静邀请她去庐山并不完全是为了散心,最主要的是为了安排她与毛主席秘密见面。原来,水静的丈夫杨尚奎此前在江西南昌见到了贺子珍,回到北京后,与毛主席聊天,便无意中提起贺子珍,毛主席随即问道:“她现在生活怎么样啊?”杨尚奎说:“现在回到了赣南地区,生活比之前好很多,精气神也提起来了。”谁料,这句话却在不经意间勾起了毛主席与贺子珍曾经在井冈山的经历,毛主席当即眼泪直流 ,心中百感交集,对于贺子珍的思念之情不觉涌上心头。杨尚奎很快也看出了毛主席的心中所想,便顺水推舟说:“主席,您应该见见她!”毛主席低头沉思数秒后,脸上露出淡淡的笑容说:“好,可以!”
毛主席在庐山故居杨尚奎当晚便回到家中,当即便将此事与妻子诉说,妻子水静也希望两个人可以见面聊一聊,于是,便说:“我和贺子珍是多年战友,我去跟她说!”就这样,在水静的陪同下,辗转数十公里,两人高高兴兴走在上山路上,当天,毫不知情的贺子珍穿着十分随意,完全是抱着游玩的心态前来登山。在庐山住了一晚后,次日一早,水静便对她说:“我们去散步,领略庐山的美好景色!"贺子珍欣喜若狂, 急匆匆收拾好后,很快,便出门散步了。可是,刚走没两步,水静便说:“子珍,我们去见一个人吧!"贺子珍一脸惊异地问:“谁?”水静笑了笑说:“你到了就知道了!”贺子珍当即十分高兴,以为晚上将会有什么活动,连忙说道:“我要不要换衣服啊!”
水静一边说着不用,一边拉着贺子珍坐上一辆吉普车,蜿蜒盘旋数公里后,只见车行驶到了一处别墅院落中,贺子珍缓缓走下车,一脸疑惑问:“这是哪里,有什么安排吗?”就在她困惑不已时,迷迷糊糊就被带至房间二楼一会客厅,一推门,眼前的一幕让她惊讶万分,永生难忘。只见毛主席坐在沙发上,脸上还是当年离别之时的神情,贺子珍直直愣在原地,感觉眼前的一切充满了梦幻,她连忙掐了掐自己的手,反复确认之后,眼泪止不住溢出眼眶,心中五味杂陈。时隔22年再次见面,两人都不再年轻,两鬓都已斑白,贺子珍多么想跑过去紧紧与之拥抱,但好像缺少了当年的那份勇敢。这时,毛主席让贺子珍坐下,轻轻给她倒了一杯茶,两人一言未发,贺子珍心中的万千愁苦与委屈不知从何说起,只是低头不停地抽泣。看着她这样,毛主席心中也很不是滋味,不觉说道:“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一直哭,见不到的时候,又急切地想说。”
毛主席过了一会儿,贺子珍激动的心情稍微有所缓和,毛主席这才开口说道:“最近生活如何,身体怎么样啊?”贺子珍一边抹着眼泪一边低声抽泣道:“好多了,身体也有极大的改善。”此时,彼此都略显拘谨与紧张,贺子珍也随即询问了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在一番嘘寒问暖后,两人再次陷入了尴尬之中,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尴尬。贺子珍不由端起茶杯,就在准备喝水时,毛主席猛然说道:“你在苏联怎么样啊?”要知道这段经历,对于贺子珍来说,简直是人生灰暗时刻,毛主席话音未落,贺子珍便再次涕泗横流起来。多年来,曾数次想要将苏联的痛苦经历与毛主席诉说,但一直没有勇气。现在终于可以敞开心扉,坐下来好好诉说一番了,就这样,贺子珍将心中多年的积怨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听后,简直不敢相信,当即眼眶湿润说:“你怎么受了这么多苦,当初,我执意挽留你,你却一定要走。”此时,贺子珍也不再是曾经任性的小女孩,也知道自己当年的行为有些许鲁莽与冲动,于是,无奈道:“是我不好,我当年不懂事!”
毛主席但无论怎么说,此事已成为历史,成为两个人之间的回忆,说再多,也没有用。而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时过境迁,此时眼前的人依旧没变,说起话来还是那么的幽默风趣。两人在谈及儿女的事情是时,贺子珍常常被毛主席不经意间的言语所逗笑,这种感觉,似曾相识,仿佛一瞬间回到了20多年前,两人刚在一起时的那段美好岁月,是那么的真挚且美好。过一会儿,贺子珍缓缓起身向毛主席的卧室走去,毛主席也紧随其后,在卧室中,贺子珍看到桌上摆着安眠药等药物,贺子珍的心再次悬起来,担心道:“安眠药,不敢经常吃,对身体不好!”边说边随手将药物装进自己口袋中,这一幕毛主席看在眼里,不禁感慨道:“还是当年的样子,一点都没变!”这次庐山之行,贺子珍心满意足,曾经一直担忧的心终于得以放下,她知道毛主席心中是有她的。转眼太阳已经落山,看着逐渐暗淡的月光,贺子珍说:“时间不早了,我得离开了!”毛主席看来看窗外的景色,说:“好的,我们改天再聊!”
毛主席与贺子珍毛主席亲眼目送着贺子珍离开,随后又将楼下的水静叫上来说:“贺子珍现在还有点迷糊,有时候答非所问,你多照顾照顾她,明天就带她下山,多陪陪她。”水静当场点头答应,就在她转身准备离开之时,毛主席再次将她叫住问:“子珍现在是什么待遇?”水静连忙答道:“副省级待遇!”毛主席听后微微点头说:“可以了!”在所有人都离开后,毛主席一个人再次坐在沙发上,望着窗外的月光,不一会儿,便将卫士封耀松叫来说:“你赶快给水静打电话,让转告贺子珍安眠药一定要按顺序吃,不让会出事的!”这一天,对贺子珍来说,此生难忘,也是她这20多年来最为开心的一天,本想着第二天晚上再次见面,谈一谈孩子们的婚事等问题,可没想到,愿望就此落空。从此,两人便再无相见。大概17年后的1976年,毛主席因病于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3岁。
毛主席纪念碑贺子珍得知后,愣了许久,一言未发,感觉世界就此停止了转动,她唯一的希望就是与毛主席最后见一面,但现在看来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到这里,一时情绪难以控制,嚎啕大哭起来,心中对于毛主席的思念越发浓烈,当即便与孩子们说自己要去北京最后见毛主席一面。1979年9月的一天,贺子珍在孩子们的陪同下,走进毛主席纪念堂,看到毛主席的遗容,心中的悲痛再也难以控制,但是纪念堂有明确规定:“不能大哭!”贺子珍只好将悲痛再次压于心底,只是一味地点头,眼含热泪,在家人的帮助下,站在毛主席雕像前拍照留念。贺子珍站在毛主席雕像面前,迟迟没有离开,眼神紧紧与毛主席对视,脑海中仿佛放映电影般,一幕幕闪过,没能见到毛主席最后一面,是她最大的遗憾。
贺怡及女儿女婿1984年,贺子珍因病于上海逝世。家人在收拾她的遗物时,无意间发现一本残疾证,当年,贺子珍在战争时期,不幸被敌军击中,弹片在颅内待了很久。按照当时的政策,凭借残疾证可以领取补助金,但是在贺子珍的残疾证的收款人这一栏中,并没有任何签名,家人们算了算,这么多年间,贺子珍大概可以领取11220元补助金,但她却一分没领。纵观贺子珍的一生,是为革命奉献的一生,对于毛主席的爱也是极为真挚的,曾经的井冈山之花,在革命的腥风血雨中逐渐成长,虽然一生命途多舛,但是,无私奉献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也将被永远被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