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就在世界局势风云变幻之际,世界上又发生了3件大事。
第一件事:日本讨好美国失败,白忙活一场。
2025年年初,日本首相石破茂曾多次表露了访华的意愿,为此还特意谴外相岩屋毅两度来华打前站。
当时,不少人都觉得中日关系可能会因此而有所缓和。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2月初,石破茂突然改变了主意,先去访问了美国。
据媒体报道,石破茂访美主要是为了和美方讨论关税问题,因为特朗普曾暗示可能会对日本加征关税。
日本是出口导向型国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出口,而美国恰恰是日本的重要出口市场,尤其是汽车产业,仅仅在2024年,日本就向美国出口148万辆。
若是特朗普对日本加征关税的话,势必要给日本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石破茂此行,就是希望特朗普能收回成命。
为了能够打动特朗普,日本也拿出了实打实的诚意。
比如石破茂承诺未来将会加大美国对美国液化天然气的进口,还准备将对美投资增加到1万亿美元。
然而,即便日本拿出了诚意,特朗普依旧没有明确表示不会对日加征关税。
当时,就有分析认为,石破茂完全是热脸贴冷屁股,大概率会白忙一场。
而事实证明,这种分析完全正确。
2月14日,特朗普宣布将对美国的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日本并没有被列入“白名单”,也没有得到任何特殊优待。
日前,特朗普政府又宣称将会在4月份,对出口到美国的汽车加征25%的关税,日本还是不在豁免名单中。
显而易见,石破茂的访美之行完全是无用功。
有媒体分析认为,一旦美国实施汽车关税,日本车企将不得不增加3.2万亿日元的成本。
汽车制造业作为日本支柱产业,可以说关乎日本整体经济,如此大额的成本增加,势必会对日本经济造成不小的损伤,甚至有可能使日本GDP进一步下降。
最无奈的是,对于美国的关税霸凌,日本政府毫无办法,毕竟他们压根就不敢反抗美国。
事实上,就连石破茂都心灰意冷的表示“能做的都做了”。
美国这一刀,看来肯定是要砍在日本的脖子上了。
信源:大众日报 2025年2月27日 关于““能做的都做了”,石破茂承认白忙活了一场,美关税大棒挥向日本”的报道
第二件事:马斯克收到死亡威胁,特朗普力挺马斯克。
众所周知,自从马斯克执掌政府效率部之后,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先后裁撤了多元化委员会、教育部、美国国际开发署等部门,顺便还裁掉了大量的政府雇员,甚至包括CIA和FBI的成员。
而这还没完。
近段时间,他又相继揭露了美国社保系统、财务部的大丑闻,未来他还计划清查美国金库、打击美联储和五角大楼。
他的这一连串改革措施,可以说动摇了无数人的利益,既得利益者们对此自然是极度不满的。
日前,特朗普召开了上任后的第二次内阁会议,在会上,马斯克直言自己受到了很多的批评,还收到很多死亡威胁。
说实话,这才是正常的,常言道,夺人饭碗有如杀人父母,马斯克的改革影响了很多人的利益,遭到报复是一定的。
不过,好在特朗普一直力挺马斯克。
在会议上,特朗普曾说到:有人对马斯克不满吗?有的话,就把他赶出去。
随后,他还点名马斯克第一个讲话。
要知道,马斯克并非是内阁成员,他甚至都不算是政府雇员,可却在大佬云集的内阁中第一个讲话,可见特朗普对他的支持。
有网友表示,特朗普和马斯克的亲密状态,有点像战国时期的秦孝公与商鞅,“君臣”之间信任度极高。
若两人能一直持续亲密合作下去,不说扭转美国颓势,至少可以帮美国霸权再续几年命。
当然,即便有了特朗普的支持,也并不意味着马斯克就是绝对安全的,美国总统都曾被刺杀,更何况是一介富商了。
若是马斯克真的威胁到了某些庞大的利益集团,比如昂撒资本等等,恐怕特朗普也保不住他。
信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年2月28日 关于“马斯克遭到死亡威胁”的报道
第三件事:中国研制出全球首台新式航空发动机,最高速度可达16马赫。
由于起步较晚,研发资金不足等因素,长期以来,航空发动机都是我们工业痛点,很多国产战机都因为患有“心脏病”,而让军迷们感到深深的惋惜。
即便近些年,中国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航发问题依旧没能得到彻底解决,国产发动起比起美俄还有一定的差距。
不少人认为,中国想要赶上并超越美俄,保守估计恐怕还需要10年的时间。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中国的突破竟然来的如此之快。
2月27日,香港南华早报公布了一则消息,中国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喷气发动机,专业名称叫做“斜爆轰发动机”,其飞行速度最高可以达到16马赫,也就是一小时约20000公里,速度远超现在普遍使用的航发。
毫不客气的说,一旦这项技术投入应用将对全球航空、航天行业造成深刻且重大的影响,未来人们的出行将会更加便捷。
而若是在运用在军事领域,则有可能会催生出各种恐怖装备,比如大马赫数飞行的无人机甚至轰炸机等等。
当然,目前该型发动机还并不成熟。
信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2025年2月27日 关于“中国研制出全球首台飞行速度有望达16马赫的喷气发动机”的报道
据科研团队介绍,他们目前还面临着一定的研究阻碍,同时还需要对发动机的实际飞行效率进行相应的优化。
究竟何时能生产出稳定成熟的产品,目前暂时还不清楚。
但既然已经有了成果,小编觉得,解决剩下的阻碍不过是时间问题,相信不会等太长时间,我们就能见证这款发动机的问世。
最后,向所有的中国科研人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