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泰晤士高等教育)2025 年“全球最国际化大学”排名出炉,香港5 所大学上榜,其中4 所霸占全球前四:
城市大学继续稳坐第一,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紧随其后,连牛津大学和阿布扎比大学都被挤了下去。
这无疑让香港的高等教育在国际舞台上再次刷了一波存在感。对于本地学生来说,能在这样的国际化环境中读书,简直是“家门口的世界级教育”!

但与此同时,关于“本地生”身份的争议也愈演愈烈。随着政府大力推动“抢人才”计划,许多内地人才带着子女来到香港,甚至这些孩子还能以“本地生”身份申请大学、享受本地学费资助。
这就让本地家长和学生炸锅了——香港的大学,还是香港学生的大学吗?谁才是香港的学生?
香港政府推出的“抢人才”计划,允许人才携带18岁以下的子女来港,并且以“本地生”身份申请香港的大学,不仅能与长期居港的香港本地生共享1.5W学额,还能享受本地生学费资助。
本地生学费:约42,100 港币/ 年非本地生学费:约145,000 港币/ 年
这当然引发了本地家长和学生的不满...同样让人震惊的是,根据数据:
2022/23 学年,受养人以本地生身份入学人数:62 人2023/24 学年,受养人入学人数:68 人2024/25 学年,受养人入学人数:185 人(暴增172%!)
这意味着,原本为本地学生保留的学额,越来越多地被人才计划受惠者的子女占据,但这些学生中,有多少是真正在香港长期生活、接受教育的?

前特首梁振英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质疑:以人才计划的名义来港打卡,享受完升学和税务优惠后就回内地,这算合理吗?
政府如何应对?“居港时间”成关键
面对社会上的担忧,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理。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在立法会上表示,政府正研究修改“本地生”定义,计划在新学年大学联招前公布新方案。
目前政府的考虑方向是:
1、设立居港时间要求:未来,持受养人签证的学生可能需要在入学前居住一段时间,才有资格享受本地生学费资助。
2、设置过渡安排:为了避免政策突然收紧导致部分受养人措手不及,政府可能会推出过渡期方案,逐步实施新规。
3、维持 1.5 万个本地生学额:政府强调,不管怎么调整,本地生的学额不会减少,同时会研究是否增加资助学额,以帮助那些因新规受影响的学生。

不过,这一调整也引发了一些新问题。
首先,法律问题
议员邓飞质疑,如果改变“本地生”定义,把受养人转为非本地生,是否会导致 《基本法》司法覆核风险?蔡若莲回应称,本港不同类别的教育资助计划都有资格要求,修改“本地生”定义并不违反基本权利。
其次,公平性问题?
议员陈家珮指出,有些受养人在内地不需要选科,可以疯狂操练考试,最后来香港读大学,这样的竞争公平吗?
对此,教育局的回应是:香港的大学通过“联招”和“非联招”两种方式招生,确保公平性,一定是择优录取。
香港高校的国际化是不可逆的趋势,但本地生的权益也必须得到保障。
未来,香港政府会如何细化“居港时间”的要求?如何平衡国际化和本地资源分配?香港本地生身份该如何界定?
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准备移民香港、送子女赴香港读书的内地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