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用悬空寺为背景虚构创作。
北魏太和十五年,恒山峡谷的云雾里突然悬起三十根红桦木。
当地猎户说,这些梁木白日看着平平无奇,入夜后却会自行调整弯曲弧度,像被无形的手掰弄的铜簪。
更奇的是,每逢山风大作,木梁便发出梵唱般的共鸣,震得崖壁上的碎石自动垒成供桌形状。
匠作大监李诡奉命督造悬空寺时,正为这违背《营造法式》的设计发愁。
按天师寇谦之的构想,全寺需借山势悬于半空,仅以二十七根横梁为骨。
可寻常榫卯根本吃不住峡谷狂风,工部送来的图纸上,墨线竟在无人触碰时自行扭曲,最终变成一组前所未见的"三叠梁"结构——每根主梁暗藏三重受力支点,宛如神龙折脊。
七月十五那夜,李诡在临时工棚核算物料。
油灯突然绿焰暴涨,照亮墙上无端出现的算式:有人用秦汉时期的"勾股积矩法",精确标注出每根横梁的承重极限。
最骇人的是砚台里的墨汁,此刻正顺着算符流动,逐渐凝成个戴莲花冠的老者面容——正是三年前羽化的寇天师!
"竖柱不触地,方知鬼工妙。"
虚影开口时,案上的营造尺自动立起,演示起一种奇特的"虚脚柱"结构:
看似支撑楼阁的石柱,实则与地板保持发丝粗细的间隙。李诡猛然醒悟,这正是解决悬寺晃动的关键——让整座建筑与山体形成微妙的弹性连接!
自那夜起,工程进展神速。但工匠们渐渐发现,凿出的卯眼会在一夜间变得光滑如镜;钉入崖壁的铁楔,次日必定排列成北斗七星状。
有个胆大的石匠偷藏了根铁楔,结果整座峡谷突然响起金铁交鸣之声,吓得他连忙将铁楔放回原处——那楔子竟自己钻回石缝,还带出几缕银白色的"石髓",在月光下闪烁如星河。
最诡异的当属上梁那天。
当二十七根红桦木同时架起时,峡谷里刮起怪风,吹得所有经幡向反方向飘动。
李诡亲眼看见,那些梁木在风中自动弯曲出完美的弧度,每处折点恰好落在寇天师算式标注的位置。
更有一根主梁突然迸发龙吟,震得预先准备的加固铁箍纷纷脱落——原来这些"多余"的构件,反而会破坏天然的木石共鸣!
悬空寺落成那日,李诡在最高处的三教殿发现个暗格。
如今每逢雨夜,守寺人仍能听见阁楼传来算筹碰撞的脆响。
曾有个不信邪的工程师,试图用现代仪器测量悬空寺的共振频率,结果全寺的铜铃无风自鸣,吓得他跌落罗盘。
而盘针最终指向的,正是当年那根会"龙吟"的主梁位置——经检测,那根北魏年间的红桦木,内部纤维排列竟与现代复合材料的应力分布分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