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4月18日的上海滴水湖畔,地平线创始人余凯面对台下数百名车企高管、投资者和媒体,用一句“把智驾交给地平线,把生活还给自己”收尾了长达两小时的年度产品发布会。
这场演讲不仅宣告了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的诞生,更揭示了这家成立10年的公司如何以“软硬结合”的技术信仰和“开放共赢”的生态战略,成为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不可替代的“最大公约数”。
01“我们的事业不是热闹的party,而是长期跋涉的journey。”余凯在发布会上如此总结地平线的十年征程。
这家2015年成立的AI芯片公司,最初瞄准的并非汽车行业,而是扫地机器人、智能摄像头等消费级市场。
直到2019年,当地平线砍掉90%非汽车业务时,外界还在质疑“芯片+算法”模式能否在车规级市场存活。
“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这一战略贯穿地平线发展史。
当2015年英伟达凭借GPU制霸AI训练市场时,地平线选择押注边缘计算芯片;当2020年行业追捧高算力自动驾驶芯片时,其推出的征程3芯片拿下长安UNI-T等爆款车型。
这种“错位竞争”策略,让地平线在2024年以33.97%市占率登顶中国L2辅助驾驶计算方案市场,相当于每3台智能车就有1台搭载地平线芯片。
地平线的技术护城河源于十年如一日对“软硬结合”的坚持。其自研的BPU(Brain Processing Unit)架构历经三代迭代,计算性能提升超1000倍,最新征程6P芯片的能效比达到英伟达Orin的17倍。
这种深度优化在HSD系统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基于征程6P打造的城区辅助驾驶方案,能在北京五环复杂路况下实现“类人化”决策,急刹频次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62%。
02“智能驾驶的竞争本质是生态竞争。”余凯在百人会论坛上的断言,正在被地平线的合作版图验证。
截至2025年4月,地平线已与超40家车企、27家Tier-1供应商建立合作,形成覆盖10万-50万元价格段的“全家桶”方案。
在余凯提出的“20%自研+80%合作”产业分工框架下,地平线成为多数车企的“最优解”。
比亚迪“天神之眼”、吉利“千里浩瀚”、奇瑞“猎鹰智驾”等头部智驾系统,均基于地平线方案打造。
这种合作模式在奇瑞星途HSD首发车型上尤为典型:地平线提供“弹夹式”可插拔硬件架构,奇瑞主导场景定义和算法调校,双方共享超过3万例中国道路场景数据。
地平线的生态吸引力不止于本土车企。
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全球零部件巨头电装宣布与地平线联合开发ADAS系统,计划将成本降低30%的同时减少对激光雷达的依赖。
更重磅的是大众集团通过合资公司酷睿程(CARIZON),将HSD系统引入2026款ID.系列车型,这标志着地平线技术首次进入跨国车企核心供应链。
03“智能驾驶的本质是功能价值,而非情绪价值。”余凯在发布会上抛出的这一观点,揭示了地平线商业逻辑的核心——将智驾技术“基带化”。
正如手机基带芯片决定通信能力,地平线通过标准化方案推动智驾技术从“高端选配”变为“普惠标配”。
在硬件层,征程6系列覆盖10-560TOPS算力,HSD系统推出300/600/1200三个版本,首次将城区辅助驾驶下探至10万元级车型。
数据层,构建超1000万公里真实路测场景库,实现L2系统每季度算法迭代;
认证层斩获全球首个ISO 8800 AI功能安全认证,为出海铺平道路。
这套组合拳的效果立竿见影:2025年Q1,搭载地平线方案的车型销量同比增长217%,其中15万元以下车型占比达58%。
另外,地平线投入40亿元研发下一代BPU架构,目标2030年实现5000TOPS算力(相当于人脑计算能力);同时通过“弹夹系统”实现硬件可插拔升级,延长单车智能化生命周期至10年。
“信任公式=(安心度×专业度×亲密度)/夸大度”——余凯在发布会上公布的这一公式,或许正是地平线穿越周期的密码。
当行业陷入“期货式技术营销”的喧嚣时,这家公司用800万套量产方案、0重大安全事故的记录,证明慢即是快的商业哲学。
当地平线与奇瑞在发布会现场交换“征程6P芯片”和“星途车模”时,这个颇具仪式感的场景隐喻着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新秩序——不再有孤胆英雄,唯有生态共赢。
余凯口中“机器人时代的微软+英特尔”愿景或许尚远,但至少在2025年的春天,这家公司证明了:在技术信仰与商业现实之间,确实存在一条名为“最大公约数”的黄金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