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陕西一男子吃氯吡格雷防心梗,1年后发生脑出血,原因为何

张老谈养护 2025-04-09 18:04:5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夏日午后,一则新闻引发了医疗圈的广泛关注——陕西省某县一位60岁男子服用氯吡格雷预防心梗,却在一年后不幸发生脑出血。

这宛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许多国人用药的误区与隐忧。

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确实能降低心梗风险,但这把"双刃剑"若使用不当,也可能带来严重后果。该患者因担心心血管疾病,在未经医生指导下私自长期服用氯吡格雷,最终发生了脑出血。

这样的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因不合理用药导致的不良后果屡见不鲜。

氯吡格雷作为第二代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上的P2Y12受体,阻断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它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血栓形成方面确实效果显著,特别是对已经发生过心梗、装过支架或有冠心病高风险的患者。

但任何药物都有其适应症和禁忌症,盲目服用只会将健康推向危险的悬崖。

为何氯吡格雷会导致脑出血?这与其药理作用直接相关。氯吡格雷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了血液凝固能力。

在正常情况下,这种作用有助于防止动脉血栓形成,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风险。尤其当患者存在高血压、脑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等基础疾病时,脑出血的风险会显著提高。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霍勇教授指出:"抗血小板药物并非人人适用,必须在医生评估获益与风险后才能使用。"

中国现状:滥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堪忧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仍处于上升阶段,现有心血管病患者约3.3亿。随着患病人数增加,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量也水涨船高。

但令人担忧的是,药物滥用现象同样增长迅猛。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的一项调查发现,近20%的心血管患者存在不合理用药行为,其中私自调整用药剂量、延长用药时间的比例高达35%。

陕西省这位患者的遭遇正是这一现象的缩影。

老人自述:"打心眼里怕得心梗,听说这药能预防,就从网上买了吃,谁知道会出这事。"这种"听说""网上买"的行为在老年群体中并不少见。

许多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预防为主"有着近乎偏执的理解,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往往在未充分了解药物特性的情况下盲目服用。

抗血小板药物的正确认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胡伟教授强调:"抗血小板药物是处方药,不是保健品,更不是人人都需要的'保护伞'。"

在临床实践中,氯吡格雷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患者

3. 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

4. 外周动脉疾病患者

对于尚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普通人群,特别是没有明确心血管风险因素的人,盲目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不仅无益,反而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出血风险。

用药安全:如何避免类似悲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张瑞岩教授建议,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严格遵医嘱用药。

抗血小板药物属于处方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包括用药适应症、剂量、疗程等都应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其次,定期随访监测。

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期间,应定期复诊,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第三,注意出血征兆。服药期间如出现皮下出血点、牙龈出血、黑便、血尿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

尤其是老年人,应提高警惕。

第四,做好药物管理。

避免与其他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非甾体抗炎药等)联合使用,如必须联用,需在医生严密监测下进行。

川姜黄素是中国传统中药材之一,现代研究发现其具有温和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王健教授介绍:"对于低至中度心血管风险人群,可以考虑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传统中药材调理,不必急于使用西药抗血小板药物。

"这为那些不适合使用强效抗血小板药物的人群提供了替代选择。

个体化用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未来方向

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推广,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逐渐成为共识。

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抗血小板药物的需求和反应存在差异。

例如,东北地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但出血风险也需重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刘迎龙教授分享了一个经验:"东北饮食多油腻重口,肉类摄入量大,加之冬季寒冷,心血管事件高发。

我们会根据患者年龄、体重、合并用药等因素调整抗血小板药物剂量,并特别强调药物依从性教育。"

而对于西南地区,特别是高原地区的居民,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栓与止血研究中心陈竺院士团队的研究表明,高原环境下人体血液特性发生改变,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可能需要相应调整。

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由于生理功能下降,出血风险增加,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更需谨慎。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郭雷教授建议:"老年患者使用氯吡格雷时,可考虑降低剂量至50mg/日,并密切监测出血情况。"

而对于年轻患者,则需警惕遗传因素对药物反应的影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发现,约15-30%的中国人携带CYP2C19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这可能导致氯吡格雷疗效降低。

对这部分人群,可能需要考虑替代药物或增加剂量。

这些地域、年龄差异提醒医护人员和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必须"量体裁衣",绝非"一刀切"。

陕西男子的遭遇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药物不分好坏,只有适不适合;自我用药看似省事,实则危机四伏。健康之路需科学引导,切莫听风就是雨,人云亦云。

愿每一位追求健康的人都能在科学的指引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之道。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病防治指南编写委员会.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3, 51(4): 306-324.

2. 霍勇, 高润霖, 胡大一, 等. 2022年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 50(12): 1153-1184.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