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时间真的很奇怪,它会让你跟一些陌生熟悉,跟一些亲近告别。
比如我认识了隆昌白塔,是因为拜望隆昌战友;我离开白塔,是因为回到了自己的家。由于白塔在我的思绪里超越了它本身的意义,它如尘封在记忆深处的一抹风景,犹如我们西藏兵,离开高原军营,一旦经某个东西的诱发,总会闪着五彩的眉眼,回望西藏军旅岁月。
拜望战友来到隆昌,刘兴洪老兵带我去县城南边的云峰关,一般隆昌人习惯叫白塔的地方。刘兴洪当兵离开家乡隆昌的前一天,公社干部亲自为其披红持彩,十几名即将入伍到西藏五十三师的热血青年,齐步走到云峰塔北面“天开文运”匾下,举行入伍拜塔仪式。这是隆昌传承的遗风,故云峰塔的功用是祈求上苍保佑隆昌一邑文武昌盛,人才辈出!走近南街尾,便来到了隆昌白塔(雲峰塔)山下。公元1465年,云峰关隘口山上修建了一座塔,叫云峰塔,塔身用白石灰涂抹,故又俗称“白塔”。我们拾级而上,山还是那山,塔还是那塔,只是近处多了高高的楼群,城市和郊外的反差格外鲜明。白塔,座落在云峰关,是隆昌的标志性建筑。我见过大理的白塔、五台山的白塔,但认为都不及它的白。传说当年建塔时,在其外面涂了一层白石灰,它才虽经岁月的风吹雨晒,依然没有褪色。但实际的情形是,后人不断在它身上涂一层白垩,让它保持永久的洁白,更加光滑而透明,这种处理方法,与其它白塔并无两样。只是心里总宁愿相信传说,所以把爱的天平偏向它。白塔,矗立在云峰关,成了隆昌人踏青、登山、游玩的好地方。它平面八角形状,七级楼阁式,自上而下由宽变窄,直向着蓝天高耸,大有鹤立鸡群之威。在一片树影婆娑、百花掩映下,颇有纯洁高贵之雅。它矗立在云峰关的幽静里,默默地守望着与它近在咫尺的古宇湖和青石板古驿道。云峰关,始建于唐德宗贞元年间,源于唐德宗时期,剑南节度使韦皋因蜀境内汉人和僚人(古代生活在云贵一带的少数民族)矛盾冲突激烈,驱逐蜀境之僚人出川之后兴建而成。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雲峰塔距今500多年。先有雲峰关后有雲峰塔。
古代驿道还静静躺在这里,一副对联向来往的行人讲述那1200多年的过去:
上联:刀飞塔顶神光直向日边来
下联:马立峰顶精气不随雲外散从这幅对联可看出,1200多年前这里曾经历过川人与僚人激烈的战火(汉人与少数民族僚人的战争)。这就是隆桥驿(隆昌古代的名称)古代的雲峰关,那时候是成渝连接隆昌的主要通道。并是连接宜宾、自贡、富顺等的必经之路,隆桥驿在古代有“汉码头”之称。清朝黄文理《云峰塔碑诗》云:
“云峰突起压城楼,
雨槛风棂色色幽。
灵气凝成多宝瑞,
昙花幻出一枝秋。
烟开乍见铜钲挂,
月上重闻玉斧修。
姓字来年题欲满,
风流不减曲江头。”清朝进士履端《云峰塔落成碑记》写到:“金鹅焕彩,墨石流芳,山号翠蟾,客踏青云之路……映澄潭以漾碧,鹊翅排来,风飞雪拥,锦标树去,石立云垂,洵足寄学士之心胸,增文人之壮志者矣。”今天与刘兴洪老兵重走古南关的险隘,残破的砖墙灰瓦、旧廊棚路边店、青青石板马蹄印,犹如一张张黑白胶卷的底片,在阳光下被时光冲洗出来了。久远的古朴气息和古典韵味,在石锣山和石鼓山的沉沉对视中扑面而来。这气息,透过云峰塔的“七级天梯”接引直上青宵,这就是白塔山的文韵,千年不败!退伍后工作生活在隆昌三十多年的刘兴洪老兵,是个隆昌通,我们真真切切地站在白塔的脚下,它,庞然大物,似乎比平时远观时大了许多,也比想象中的雄伟了不少。忽然之间,感觉自己是如此的渺小。仰望,它高耸入云,巍峨壮观,蓝蓝的天空里,几朵白云,正在塔尖的周围闲散着。不由得反复一层层细数它的层数。据刘兴洪老兵介绍,它高40多米,塔身为楼阁式,塔腹空心,内有狭窄木梯,可供游人攀爬。隆昌,是个县城,不太大,但这座白塔,却是四川“八大白塔”之一。所以,某种程度上,它就是隆昌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