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取名都忌讳一个字,2000年来只有3个人用,如今却随处可见

睿哲说历史文化 2024-12-11 03:56:32

古代取名字,犯了“王”字,那可是拿命开玩笑。

在古代,名字可不是随便起的,尤其在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连一个字都能引起杀身之祸。比如“王”这个字,看似简单,却牵动着皇帝的神经。因为“王”是古代权力的象征,只有天子、诸侯或皇室宗亲才配得上这个字。普通人敢用?这不是明摆着找死吗?可是偏偏就有三个人,硬是把“王”字写进了名字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三位“作死”的勇士,他们的结局各不相同,但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都透着点意思。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冯野王:这不是勇敢,是有靠山。

冯野王是西汉的大臣,虽然他名字里带个“王”,但皇帝不敢动他。一看原因,恍然大悟:他姐姐是汉元帝的昭仪,妥妥的皇帝小舅子。皇帝对外戚本就忍让三分,更何况冯野王为人正直,名声又好,是当时的道德模范。朝廷还指望拿他当榜样教育百姓呢,怎么舍得杀?再说了,他的权力其实有限,既当不了“三公”,又威胁不到皇权。靠山硬、威胁小、口碑好,冯野王的名字虽然“刺眼”,但他活得很踏实,最后还寿终正寝。说白了,他不是不懂忌讳,而是背景够硬,皇帝动不了他。

2. 顾野王:时代乱了,皇帝不在乎了。

到了南北朝时期,顾野王这个艺术家横空出世。他原名叫顾体伦,后来因为崇拜冯野王,把名字改成了顾野王。要换在秦汉那会儿,这个名字怕是活不过三天,可南北朝的皇帝压根不在乎。为什么?因为那个时代,称王的人太多了,皇帝一个接一个地换,连皇位都是个“流量职位”,更别提名字了。顾野王的“王”字,和那些手握重兵的割据势力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再加上他是个艺术家,擅长书法和绘画,文人的身份让他显得无害。更重要的是,他交际广,人缘好,朝廷里不少人给他说好话。皇帝杀他没好处,留着还能给自己涨点文化面子,何乐而不为?

3. 骆宾王:名字没事,行为惹祸。

骆宾王这个名字其实一点问题都没有,甚至可以说是高情商的取法。“宾王”出自《周易》里的“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意思是要成为君王的忠臣。看起来,这名字像是给皇帝戴高帽的。但骆宾王偏偏是个有骨气的文人,他不满武则天称制,跑去帮徐敬业造反,还写了一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篇檄文文采飞扬,把武则天骂得体无完肤,直接气得她胃疼。骆宾王的死,不是因为名字,而是因为这胆大包天的文章。历史证明,名字再忠诚,行为一旦触碰了皇权的底线,依旧难逃一死。骆宾王就是典型的“文死谏”,为名节和尊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名字里带“王”字,在古代确实是个大忌,但冯野王、顾野王和骆宾王却能在不同程度上活出自己的风格。冯野王靠的是背景和人品,顾野王凭的是时代和才华,而骆宾王则用才情换来了后世的敬仰。名字有时候只是个符号,真正决定命运的,还是权力、时代和个人的选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