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遵医嘱随访或者侥幸可能付出巨大代价
这是我科普群的一位多发磨玻璃结节朋友,发现肺结节后一直在我这里随访,本人肺结节只需要复查即可。前几天说他姑姑被诊断为肺癌,医生告知还有手术机会让我看一下,我一看资料,一声叹息:目前没手术机会了。已经发生了骨转移。
在阅片的时候,我看到曾经在4年前做过CT,那个时候已经有典型手术指征了。目前家里人也是后悔不已。我们西安看看这个肺结节的发展情况。
本人但凡自己或者家里人有一点健康常识,其实有很多次机会拯救自己,比如50岁以后每年做一次体检,发现高危结节至少不要超过1年复查,可以没有后悔药。所以我发这个病例的目的希望能唤醒大家的健康意识。



病史:
女性 现年60岁 近期咳嗽去医院行CT检查,CT提示肺癌,肋骨不除外转移。
先看:2025年3月21日 CT 后看:2021年2月26日 CT
2025.3.21:
1.左肺下叶可见一软组织肿块影,呈分叶状,大小约33mm×26mm,CT值约为37HU,边界清楚,邻近胸膜凹陷、粘连,血管-支气管束增多、增粗,考虑为肺腺癌。



2.病灶与左侧胸膜分解不清、粘连,左侧胸膜多处增厚,并可见少量胸腔积液,多考虑为胸膜受侵所致。




3.左侧第5后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考虑为骨转移瘤。

4.纵隔(4、5组)及左肺门肿大淋巴结,从CT影像考虑转移可能,不除外淋巴结炎性增生。



医院CT报告
目前患者只做了胸部CT,对于我们看过数万例肺癌的影像科医生,当前的诊断没有什么疑问,考虑:1、肺癌并相邻胸膜受侵,并少量少量胸水。2.骨转移。3.淋巴结转移可能,但不除外淋巴结炎性增生,这个需要进一步行PET/CT或者增强扫描。出现骨转移已经到了四期。并且还没有进行全身检查,不知道其他骨或者其他脏器有没有转移。
在我进行电子版阅片的时候,我发现他曾经在2021年2月26日 做过一次CT,于是我打开了当年的图像。
2021.2.6
1.这个结节在21年基本上已经明确是以实性为主的磨玻璃结节,大小约14mm*9mm,出现了分叶、毛刺、血管穿行及胸膜牵拉改变,并且报告中提示比四年前(2018年)病灶增大,当时已经可以考虑为典型的浸润性腺癌了。







2.当时的肋骨是完好无损的,患者也没有明显外伤史,所以现在骨转移基本也是明确的。

3.当时纵隔可见稍大淋巴结,现在较前确实有增大,转移可能,但是还需要进行PET/CT进一步检查。

小结
定期复查是肺结节管理的核心该患者8年前发现结节,4年前(2021年)结节已增大至14mm且呈现典型恶性征象(分叶、毛刺、胸膜牵拉),但未及时干预,最终进展为晚期肺癌并骨转移。
关键教训:肺结节(尤其磨玻璃结节)需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推荐薄层CT),动态监测大小、密度及形态变化,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经验丰富的医生阅片至关重要2021年CT已提示浸润性腺癌可能,但未得到有效处理,可能与影像判读经验不足或沟通不充分相关。
行动建议:复杂或可疑结节应寻求胸外科、影像科多学科会诊,或咨询肺结节专病门诊,减少漏诊误诊风险。
恶性征象明确时需果断干预实性成分占比高、分叶、毛刺、胸膜牵拉、血管穿行等均为手术指征,若符合条件应尽早切除(如2021年结节具备手术条件)。
警示:拖延治疗可能导致肿瘤进展至晚期(如胸膜侵犯、骨转移),丧失根治机会。
全面评估分期,避免遗漏转移灶本例仅行胸部CT,未完善全身评估(如PET/CT、骨扫描),可能低估转移范围。
策略:疑似转移者需完善增强CT、PET/CT及脑MRI,明确分期以指导个体化治疗(如靶向、免疫或姑息治疗)。患者今天已经做了PET/CT,明天出结果。
心理因素与认知误区需警惕患者可能因恐惧手术、过度乐观或对“复查即可”的误解延误治疗,家属亦可能低估风险。
科普重点:明确告知患者“随访≠无需治疗”,需根据结节风险分层动态调整策略,避免盲目等待。
晚期肺癌仍需积极综合治疗即使失去手术机会(如骨转移),仍可通过基因检测(EGFR/ALK等)探索靶向治疗,或联合免疫、化疗、放疗控制病情,改善生存质量。
核心提示:肺结节的“安全观察”需以专业判读和严格随访为前提!恶性征象明确时,早期手术是治愈关键;不遵医嘱随访或者侥幸心理可能付出巨大代价。
后续:
在我写科普的时候,患者家属发来了前两天支气管镜的病理报告如下:
检测到EGFR p.E746_A750del突变,这是肺癌中常见的“黄金靶点”,意味着您非常适合使用EGFR靶向药物(如奥希替尼、吉非替尼等)这类药物精准攻击肿瘤细胞,疗效显著且副作用较传统化疗更小,许多患者用药后肿瘤明显缩小,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我只能为患者治疗的建议,具体要等完善全部检查后由当地临床医生定制治疗方案。
优先选择靶向治疗:EGFR靶向药物是您的“抗癌利器”:您的情况与众多肺癌患者相似,这类药物已帮助全球大量患者长期控制病情,甚至实现“带瘤生存”。联合治疗潜力大:若医生评估后建议,可结合局部放疗或其他治疗手段,进一步巩固疗效。
关于TP53突变:虽然TP53突变可能影响部分治疗效果,但EGFR靶向药物仍是核心武器。临床中许多患者即使存在TP53突变,仍能通过靶向治疗获得长期疾病稳定。
后续检查建议:完善全身评估:建议尽快完成PET/CT或骨扫描,明确转移范围,为制定全面方案提供依据。
动态监测基因变化:治疗过程中可定期复查观察疗效,及时调整用药策略(如出现耐药突变,可切换新一代靶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