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南占领延安后,为何没动群众一根毫毛,不怕里面藏了红军吗?

三联温度历史 2025-03-18 19:24:54
01

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周恩来这位“大智大勇”的老哥,居然亲自给胡宗南写了封信。信里大致的意思是:“胡将军,现在形势很危急了,别再内斗了,这对大家都不好啊。”

这封信就像是在给胡宗南加了一层厚厚的“面子”。但也得说,胡宗南真不是个傻小子,虽然在蒋介石手底下干活,但抗日的时候还是挺能打的,打得敌人都不敢直视他的英勇。咱说实话,胡宗南就这么个“气吞万里如虎”的将领,想要劝他收手,估计连周恩来也得琢磨半天。

至于熊向晖这位特工,说胡宗南有点进步,那也不是空穴来风。你想,他在1947年居然攻占了延安。这事一听就有点意思,谁不想攻占延安,咱们党也不止一次想去看看延安的风景,只是总是被点燃了的敌人给搞砸了。胡宗南攻占延安的过程,和他之前那点“心照不宣”的进步思想有关系,得了,能打仗,能征战,他有点进步也能让人理解。

有人说,胡宗南那时候的进步,是因为觉得不打内战了就没人让他当官了,想在蒋介石面前混个好位置。也有说法,说他真有点想法,想找个大脑袋都带着一起“抗个日”。不过不管怎么说,他那时候其实还是有点意识到,不能把咱国家搞成了两边对立的“内战机”。

当然,话说回来,胡宗南如果真能劝蒋介石别再继续内战,估计要比打起战来要难多了。蒋老头可不是这么轻易听话的那种人,连周恩来都得一封信搞半天,何况胡宗南这种手下“有点进步”的将领呢?

02

1946年,蒋介石可能是春风得意马蹄疾,非要跟全国人民玩个“谁怕谁”的游戏,宣布要全面内战,还豪言壮语地说要在半年到一年内把共产党军队给端了。这话出来,全国人民都摇头,心说:“这不是放炮呢吗?”

结果呢?在接下来的不到一年时间里,蒋介石的全面进攻不仅没把共产党军队怎么样,反倒啪啪打自己的脸。这下蒋老头慌了神,只好把那个所谓的全面进攻改成了重点进攻,想着至少抓几个大的打打样子。

其中,延安这块肥肉自然是他重点关注的。蒋介石下令“西北王”胡宗南,集结了二十多万大军,准备对延安来个大的。而咱党那边,毛主席拍拍桌子:“行了行了,咱们这里不硬碰硬。撤!咱们走为上计。” 这一决策,简直高,避实就虚,让胡宗南那大军进了个空城,自己还以为赢了呢。

1947年的延安,可谓是惊心动魄的日子。毛主席和周恩来硬是在敌军的包围圈里头大摇大摆地指挥着抗战。蒋介石那边为了显示自己厉害,趁机召集了五十多名中外记者,要对这次“胜利”大做文章。胡宗南在延安一番忙活,忙得不亦乐乎,不仅要演戏,还得当导演。

记者们一拥而上,镜头对准了这几个“俘虏”,胡宗南赶紧上去讲解:“这些都是刚从共产党手里缴获的,您看,这枪还热乎着呢。”

一个扮演俘虏的军官不小心忘了词,结结巴巴地说:“是、是的,我、我是共产党的……俘、俘虏。”

旁边一个“俘虏”急忙补台:“他是说他刚从共产党那边被捉过来的。”

记者们一阵狂拍,胡宗南在旁边得意洋洋,脸上的笑容像开了花似的。

等记者们走后,胡宗南才长出一口气,对着手下说:“行了,兄弟们,表演结束,这场戏咱们算是圆满成功。”

手下的那些“俘虏”也松了一口气,纷纷摘下了头上的帽子,擦着额头上的汗:“司令,下次咱能不能不玩这么刺激的?差点忘词,演砸了怎么办?”

胡宗南笑着摇摇头:“没事,咱们不就是靠这活儿混口饭吃嘛,下回再紧张也得演下去,咱也别无选择。”

03

1947年,胡宗南带着大军“攻占”了延安,按说国民党手里的刀挺不挑食的,哪儿都能下口,这次竟然收手了。原来,胡宗南不是突然心软,而是因为有几十位记者带着摄像机、照相机在那儿盯着呢。

蒋介石在后头可没少给胡宗南压力,“胡将军,您可得看着点,咱们现在是国际影响力巨大,别搞出人命来,美国的朋友们还等着咱们呢。”

胡宗南这时候像是得了圣旨,会议上一个劲儿地强调:“兄弟们,这次咱们得文明点,老百姓你们一个都别惹,谁要是乱来,我不客气。”

一个小兵小声嘀咕:“那咱们这次是来旅游的啊?”

胡宗南白了他一眼:“少废话,不是旅游,是来做好事的,要给美国朋友们留个好印象。”

记者们到处跑,不停地拍照录像,胡宗南更是变成了超级公关,见人就笑,比选美的还勤快。这情景要是放在平时,那些记者还真以为走错片场了,这不是咱熟悉的国民党风格。

每当有记者问起来:“胡将军,我们听说国民党军队很凶悍,这次为什么这么温和?”

胡宗南就一脸正气地说:“哪里哪里,我们国民党一向文明,爱好和平,从不乱来。您看,陕北的群众不是挺好的吗?我们都是来帮忙的。”

美国记者们笔记本一记,心想:“这可能是个误会,国民党军队也许真的改良了。”

这场秀演得天衣无缝,蒋介石在后台听了汇报乐得合不拢嘴,心想:“这回美国的朋友们应该能满意了。”

这事一出,蒋介石更是对胡宗南刮目相看,心想这胡宗南不光能打仗,连演戏都这么专业,真是军政两面手,将来得多提拔提拔。

04

1947年那会儿,胡宗南可算是学了一回真正的战术高手,而且这回他学的不是怎么打仗,而是怎么赢得民心。要知道,民心可是个大东西,比那些大炮坦克都管用。

胡宗南坐在军帐里,抽着烟,跟身边的副官说:“你看咱们这国民党,为啥老是招人烦呢?就因为抓壮丁。咱共产党兄弟,没饷的也愿意跟他们混,这不是闹着玩的。”

副官点点头,心说这话有道理:“是啊,将军,这共产党凭啥就能赢得民心呢?”

胡宗南吐了口烟圈,说:“人家是真把老百姓当回事。咱们呢?只会抓人打仗,老百姓恨咱们恨得牙痒痒的。”

他又想了想,对副官说:“这次咱们进延安,千万别搞破坏,不能让记者抓到咱们做坏事的把柄。你把下面的兄弟们都叫来,我得好好给他们上一课。”

副官连忙叫人,一会儿帐篷里挤满了士兵。

胡宗南站在众人前,开始发话:“兄弟们,这次咱们来不是来打仗的,是来赢民心的。记住,老百姓家的鸡鸭别动,田里的庄稼别踩,咱们要做的是文明兵,不是强盗。”

士兵们听得一愣一愣的,这和往常听到的不一样啊。

胡宗南看着他们的表情,知道这些话对这帮粗人可能太深了,他又补充:“简单点说,就是别让老百姓讨厌咱们,把人家对咱们的恨,转成喜欢,这才是咱们的任务。”

士兵们这才恍然大悟,齐声应是。

胡宗南心里清楚,这战争不光是靠枪炮,更要靠心计,靠策略。他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和平使者,不仅在军队中树立了新形象,也让那些中外记者拍不出什么猛料来。

这一招,可不就是王道?用不着打一枪,不仅保住了面子,还赢了外界的一片喝彩,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在民间啊。

05

胡宗南的爱国心那是没得说,据说抗战爆发前夕,人家都忙着找对象结婚,胡宗南却拍桌子说:“日本鬼子不打出去,谁敢让我结婚,我跟谁急!”这话一出,旁边的战友们都愣住了,心想这哥们真是硬核。

当时宋美龄还想撮合胡宗南,给他介绍了个“好对象”,宋霭龄的女儿孔令伟,号称“国母之女”,颜值和背景都在线。可胡宗南一听,摆手说:“宋夫人,这事儿咱们还是别提了,我这人粗人一个,搞不好还得拖累了人家姑娘。”

抗战时期,胡宗南在前线上那是猛得很,淞沪会战时候,他带的部队损失超半,但胡宗南那个拼命,看得旁边的日本鬼子都心惊胆战,私下里评价他:“这胡将军,真不是一般的猛。”

回忆起淞沪会战,胡宗南和他的老战友们聚会时经常会提:“那时候啊,咱们那点兵,日本人那么多,打得他们措手不及。”

一个老战友接茬:“是啊,那时候咱们虽然人少,但是将军你一个人顶一百,那阵势,简直就是现场版的‘英雄本色’。”

胡宗南笑着摇头:“别提了,那会儿打得我都想结婚了,觉得这么一直打下去,没完没了的,还不如找个伴儿。”

大家都笑了,这将军不仅战斗力强,说起话来也挺幽默的。但不管怎么样,胡宗南的这种“战而不婚”,在当时可是传为佳话。直到1947年,胡宗南终于娶了叶霞翟,那时候人们才发现,原来这位硬汉也有温情的一面。

胡宗南这人,虽然身在国民党,心里却还有那么点正经事。据说这哥们在抗日战争中打得火热,连我党的老前辈董必武都点名表扬过他:“这小伙子,还挺不放弃的,铁骨铮铮啊。”

到了解放大西北的时候,我党还真想拉拢他,希望他能回头是岸,不过胡宗南这人忠诚于蒋介石,最后还是选择跟随去了台湾,后来也跟蒋介石做了不少对祖国统一极其不友好的事情,搞得两岸关系紧张兮兮。直到1962年,胡宗南在台湾病逝,这才算是给两岸的摩擦按了个暂停键。

总之,胡宗南这人一生都在矛盾和冲突中度过,挺能打仗,也挺能忍,最终却没能跳出历史的大潮流,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注脚。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