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初,河北廊坊三河市发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当地城管部门突然通知临街商铺,禁止使用红、黑、蓝三色门头,已使用者限期整改。

这一通知犹如一颗石子投入舆论的深潭,激起千层浪。令人诧异的是,如此影响众多商户生计的政策,竟无正式文件,仅靠城管队员口头传达。一时间,城市街道上的商业招牌大变样,奶茶店的红招牌、理发店的蓝灯箱、火锅店的黑底金字,这些熟悉的商业标识纷纷被要求更换。

连医院的红色十字标识也未能逃脱被更改的命运,被刷成绿色,引发众怒。据了解,仅在燕郊开发区的一条主街上,就有超过200家商户受到影响,许多商户为了更换门头,投入了大量资金。有商户吐槽,昨天刚花3000块做的门头,今天就让拆,挣钱不易,这些钱可不是大风刮来的。

当被问及原因时,三河市住建局某工作人员称是为提升城市形象,打造统一色调。但这一说法难以服众,有商户爆料,全市广告公司突然接到大量“绿色门头”订单,指定合作公司报价高出市场价三成。这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实在令人怀疑。

4月中旬,事件在网上持续发酵,舆论压力之下,三河市相关部门的态度却令人大跌眼镜。先是默许商户恢复原来的颜色,后来又矢口否认曾强制要求改颜色。开烧烤店的王大姐无奈地掰着指头算账,拆掉旧的装新的花了4800,现在要改回去又得5000,半年挣的钱都打了水漂。

相关部门这种出尔反尔、推卸责任的行为,不仅让商户们遭受经济损失,更让政府公信力严重受损。其实,类似随意更改城市规划、侵犯商家权益的事件并非个例。此前,某城市也曾强制统一店铺招牌,导致街道失去特色,商家生意受到影响。

而在三河市这起事件中,相关部门明显缺乏科学决策和民主程序,未充分征求商户意见,也未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依据法律法规,且涉及公民权益的规定必须公开。

三河市“三色禁令”既无文件支撑,又以口头通知代替法定程序,无疑是将公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廊坊纪委已赴三河市调查此事,这是恢复公众信任、纠正错误的重要一步。民众期待调查能够深入、公正,彻查背后是否存在权力滥用、利益输送等问题。

相关部门也应借此机会,深刻反思城市管理中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尊重民意,严格依法办事,避免类似的闹剧再次上演。此次事件的最终调查结果如何?三河市又将如何修复受损的政府公信力和营商环境?我们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