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地大物博,中华儿女创造了源源不断的财富,这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神秘”宝藏;说到这或有朋友联想到了至今没有发掘的秦始皇陵,传说地宫内金银珍宝富可敌国。当然,这些仅是传说,地宫内究竟有没有宝藏、多少宝藏,还要等考古发掘之后才能下结论;不过,除了秦始皇陵,四川也有一处神秘宝藏,不同的是其并非古墓,而是藏在水中。
说到这或有朋友已经猜到了,四川“水中宝藏”指的就是300多年前,张献忠的“江口沉银”;直到今天,四川平原上还在流传着“石龙对石虎(石牛对石鼓),黄金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的传说。当然,已经过去300多年了,这则传说早已变成了笑谈;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一位宋姓农民下河游泳,“江口沉银”的传说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简单来说,彭山县的宋姓农民干完农活下河游泳,意外在水底摸出一块“金老虎”;也是贪心不足,三天后农民居然驾船到水里“捞宝”,竟然真的有了收获,这次是一枚“金印”,上面还有“永昌大元帅”几个字。还是因为贪心,该人没有将情况汇报给有关部门,而是擅自将水中捞出的两件文物出售;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想到,没过多久警察就找上了门,后面的事情就不细说了。
说到这或有朋友会问“如果‘江口沉银’的传说是真的,那水中肯定不止金老虎和金印这两件,彭山县锦江水下究竟藏了多少宝贝呢?”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依据史料记载,“张献忠”曾归附于李自成,之后两者又发生了分裂,李自成率军进攻黄河流域,“张献忠”则率军进攻长江流域;简单来说,“张献忠”于1643年攻下武昌后称帝,还诛杀了明朝的楚王,《寄园寄所寄》中记载“(张献忠)尽取王宫中金银上百万,载车数百辆”。
1644年,也是清兵入关的那一年,张献忠带兵入川。在四川,张献忠杀戮劫掠,无恶不作,攒下巨额财富,据史料记载,张献忠曾在成都举办“斗宝大会”以炫耀自己的富有;据记载,当时张献忠在24间屋子里摆满奇珍异宝、金锭银锭,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结舌。如果按史料记载,后世专家推测张献忠的财富至少在千万两白银,如果按“一两白银兑换300元”的规格来换算,其财富总额超过了30亿。
当然,这么换算并不准确的,但如果按当时白银的购买力来粗略换算,其财富甚至超过了明末皇帝;张献忠因财犯下罪恶,终究不能长远,事实也的确如此。两年后,清肃亲王联合吴三桂一起率军由陕南入川,张献忠死于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令人诧异的是,他的巨额财富和他一同消逝了;当然,所谓的“消逝”并非没有任何踪迹,《明史》记载,张献忠在撤离成都前,令部下在锦江上游筑堤,放干江水,然后在堤坝下游江底挖出数丈深的大坑,又将劫掠来的财宝倾倒其中,再重新决堤放水,将大坑冲平、淹没,并留下标记线索以便后世重新挖出。
这样的史料,大概就是“石牛对石虎,黄金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传说的由来,但对历史和考古有研究的朋友,或许一眼就看出了这里的毛病。在锦江上游修筑堤坝拦水,又在江底挖出数丈深的大坑,暂且不说技术方面的不现实,就是工程量之巨也难以在当时窘迫的情况下完成;因此,有人认为张献忠这样的“江口沉银”并不现实,而且地方志中也有不同说法。
据《《彭山县志》记载,当时张献忠撤离成都,因为旱路被清军封阻,只得改道由水路出川,但船队行至彭山县江口境内,便遭到当地武装杨展部队的袭击;张献忠不得已退回成都,许多满载金银的木船则沉没于锦江。清康熙时期的《荒书》中又有不同记载“杨展先锋见贼焚舟”,说白了,是张献忠自己焚烧了载有财宝的船只;当然,民间还有更多版本的传说,这里就不细说了。
总之,“江口沉银”历经数百年依然神秘,但寻找这批宝藏的行动却一直在进行;比如《彭山县志》记载,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一位渔民在锦江中捞起一把刀鞘,消息传到总督孙士毅耳中,孙立刻派人赶赴江口,数日打捞出万两白银和大量珠宝玉器。到了清末,内忧外患下朝廷严重亏空,捉襟见肘的咸丰皇帝令成都将军裕瑞“悉心访察,设法捞掘,酌量筹办”,却最终一无所获。
到了民国,曾任四川省府秘书长的杨白鹿于1937年成立淘金公司,专事打捞宝藏;忙活了近一年,竟真挖出一个大石牛和一个大石鼓,这似乎正应了传说中的“石牛、石鼓”。杨白鹿等人赶紧用金属探测仪在附近寻找,探测仪竟真的发出了信号;结果工人们费尽心力,却只挖出三箩筐的铜钱。当然,这些仅是有文字记载的内容,没有记载的或许更多,“江口沉银”的寻宝活动一直都很活跃;就算到了近现代,仍不断传出有人在锦江中发现宝贝的消息,同时彭山县锦江段也成了重点考古保护区域。
截止目前,经考古鉴定并最终确定为“张献忠江口沉银”的各类文物数量达数万件之多,锦江中究竟还有多少宝贝,目前仍没有专家做出准确评估;但可以确定的是,百年来“江口沉银”一次次被挖掘,历史真相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