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日经亚洲》3月11日报道,正在服役的“深海6500”号潜水器的机械寿命已进入尾声。据悉,该潜水器是日本现存唯一的载人深海探测器,最大下潜深度为6527米,建造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已服役超过三十六年,算得上日本的深海探测事业的“大功臣”。

专家称,尽管深海6500”号潜水器的各项性能依然完善,可以正常作业,但服役时间太久,已无限接近当初的设计寿命,或将在未来的十年内退役。最关键的是,如今整个日本国内,不仅没有当年的建造设备,制造人才方面也存在巨大缺口。此外,在动辄几千上万米的深海中,探测器船体需要承受无法想象的巨大水压,因此各国都致力于打造抗压性能更强的钛合金船体。而日本多年来在关键的7厘米钛合金船体技术领域未取得进展,关键技术无法突破,建造新的潜水器无异于痴人说梦。难怪有日本专家哀叹,如果不能赶在旧的潜水器退役前制造出新的替代品。那么,日本在全球的深海探测竞赛中逐渐败下阵来,输给中美等大国。

深海探测一直都是各国高度重视的领域,围绕深海探测的相关技术研发也一直秘密进行着。当前,深海探测能力最强的当属美、中、日。其中,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的里雅斯特”号潜水器就曾创下壮举——完成下潜到10916米,65年过去了,这一纪录至今无人能破。但是近些年来,我国科学家在深海探测领域不断攻关,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关卡,使得我国的深海探测实力大增,在短时间内迎头赶上,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深海探测强国。2020年,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奋斗者号”潜水器成功下潜到10909米的深度,我国经过三十年的追赶,终于成功跻身“万米俱乐部”这意味着我国的深海载人探测事业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反观日本,作为一个海洋国家,尽管早十年前就提出了名为“深海12000”的设计构想,但相关人员估算,建造这样的探测器花费巨大,预算完全不够,导致该方案最终“胎死腹中”。因此,日本的最大下潜记录始终保持在6527米,多年来未能有所突破。最近,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由于“深海6500”号探测器退役在即,正组织专家加快研发新的潜水器,但同时也表明,无论是在关键技术、建造成本还是时间方面都存在较大困难。

深海探测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海洋安全和权益能否得到维护,掌握更先进的深海探测技术,意味着国家能够在战略核潜艇、深海生物资源采集、矿产开发利用等领域占得先机,意义重大。因此,全球的深海探测竞赛可谓一场“看不见的战争”,于无声处已经硝烟弥漫,而中国、美国和日本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是否会被后来者打破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