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速度!百亿大模型项目,3天搞定对接?

尹柳说 2025-02-25 16:24:45

AI风暴来袭!

有人说,未来十年,不会用AI的人,就像现在不会用手机一样。

这话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但仔细想想,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想想十年前,谁能想到现在出门不带钱包,一部手机就能搞定一切?

AI这股风,来得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猛烈。

大模型落地,谁在狂欢?

最近,DeepSeek 彻底引爆了大模型应用落地。

夸张点说,从你用的APP,到你开的车,甚至你家的扫地机器人,都在往“AI浓度”上靠。

国民级的APP们争先恐后地接入,手机厂商、汽车厂商也想借着这股东风,让自己的产品更智能、更吸引人。

医生、老师也开始尝试,看看AI能不能帮他们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质量。

这阵风到底有多猛?

这么说吧,以前你可能觉得AI离你很远,是实验室里的高科技。

但现在,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当然,最开心的可能还是那些身处“暴风眼”的行业内人士。

在上海,在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GDC大会)的现场,大家都在总结、热议着最新的变化和趋势。

新技术、新生态,让人眼花缭乱。

还记得ChatGPT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大模型重塑一切只是个美好的愿景。

但现在,这个愿景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大语言模型技术,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正在向各行各业渗透。

在GDC大会上,大模型在医疗、生物、金融等领域的应用,被进一步披露。

比如,卫宁健康发布了医疗大语言模型WINGPT-2.8版本。

这个模型专注于医疗领域,不仅能生成病历,帮助医生更好地沟通和记录,还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咨询服务。

有了它,医生和患者沟通起来更顺畅,患者的满意度也更高了。

这个模型可不简单,它使用了约20G的预训练数据、50万条指令数据,覆盖了药品说明书、多病种知识库、多学科临床指南等专业数据。

同时,卫宁健康还发布了国内首台内置大模型的医疗核心应用一体机,真是下了血本。

再说说金融领域。

大模型在海量金融数据资产治理、辅助银行服务等方面,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中电金信在GDC现场分享了旗下的源启 · 数据研发平台,利用AI实现了更高效、更全面、更便捷的数字资产治理。

以前,要解决一个问题,就要用一个模型。

但现在,大模型可以用统一的技术架构和相近的数据流程,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加工,让所有数据都变得容易管理。

中国农业银行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他们认为,商业银行应该从场景、流程、组织、数据、模型以及IT架构上全面拥抱大模型。

先在那些可行性高、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的场景落地,让AI辅助人类而不是替代人类。

构建多层次、多模态、多模型协同的大模型矩阵,实现不同参数、不同能力模型的择优调控。

不仅如此,以大模型技术为核心,新的产业生态正在快速形成。

GDC大会,正是促进新生态全面链接的重要平台。

2024年,GDC吸引了线下开发者3.56万人次,线上触达开发者约3200万人,汇聚了国内外100余家开发者社区以及100余家知名投资机构,超200个项目参与了大会路演,初创企业融资超10亿元,发布了1000余个人工智能相关工作岗位。

到了2025年,GDC重点关注科技产业生态、产业营商环境以及开发者群体三大板块。

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融合,本届GDC大会携总额超百亿的人工智能项目现场招标,6大行业29个场景现场对接,覆盖智能制造、教育、医疗、城市治理等重点行业领域。

Demo Day Roadshow路演,为开发者、投资人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促进了资源对接。

阶跃星辰在现场发布了繁星计划二期,构建开发者开源生态,并发布了新模型。

小红书也推出了千万级开发者激励计划。

上海市“模塑申城”开源创新生态建设行动正式启动。

阿里魔搭社区、上海国投、库帕思科技、小红书等都将深度参与。

大模型正在重构产业生态,各方力量都在积极推动新格局的形成。

上海仪电作为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独家智算服务商,由仪电智算云向GDC 2025开发者工作坊、黑客松环节提供官方赛事配套算力支持服务。

从算法到算力,从AI到千行百业,GDC大会正在成为“大模型重塑一切”的一个缩影。

上海放大招,等你来!

更关键的是,透过GDC大会,我们不仅能看到当下的巨变,更能提前窥见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从基础设施到千行百业中的大模型应用,结合GDC上正在被热议的话题,站在现在的时间节点做一个阶段性复盘,可以说新的机遇伴随着新的挑战,正在加速涌现。

大模型底层技术的发展 + AI Infra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使得AI产业落地正在突破上一个发展阶段中,所面临的泛化性不足、难成规模效应等瓶颈。

但更大的想象空间被打开,仍有几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依然是寻找合适的大模型落地场景。

从ChatGPT搅动风云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最适合与大模型结合的场景,比如搜索、营销等,已经初显成效。

比如Perplexity在2024年底就预测,到2025年其年收入将实现翻番,达到1.27亿美元。

但在第一批试验田之外,大模型的智能涌现潜在的更大机遇是,其与千行百业,包括一些传统行业的深入结合。

问题在于,AI技术的提供方难以快速、深入获知各个垂直行业技术痛点,而对拥抱大模型跃跃欲试的各行业企业,又往往缺乏对大模型技术的准确认知。

如何扩展大模型的落地场景,仍是一个需要探索的课题。

机会来了,你敢不敢?

要找准场景,更深层次来说,是供需双方的对接。

而这同样是推动AI产业化落地的关键环节。

对于AI技术的提供方而言,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AIGC技术研发正处在一个飞速迭代的阶段,这就意味着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如何构建商业化能力,真正从订单、订阅中挣到钱,是当前AI公司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同样,对于各行各业的需求方而言,扩展接触最前沿技术、产品的渠道,对将大模型真正融入工作流、实现降本提效至关重要。

另外,还存在产业上下游打通等更多工程化问题。

好消息是,正如前文所言,GDC这样的官方平台,正在聚焦产业生态的构建,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整合。

2025年,GDC大会就现场邀请到在智能制造、教育、医疗、金融、文旅、城市治理等6大行业29个场景的技术供应商面对面深入交流沟通。

比如,在医疗领域,瑞金医院就带来了“基于视觉人工智能的临床医疗辅助决策”的新场景。

并且在供需大会上,招标需求非常明确,包括手术视频智能分析,放射、超声影像诊断大模型等。

日程设置方面也十分务实——不扯闲篇,就是要对接场景方和技术方,做内部数据和定制化方案交流。

教育领域,上海海事大学提出,传统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数字化时代需求。

海事大学计划打造“海事超级智能体”,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构建综合性智能平台,集成个性化学习、智能教学支持、高效业务管理、海事知识咨询与国际海事教育等功能。

智能制造领域,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希望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突破船舶总装建造中,分段堆场智能排成、平板车智能调度及路径规划等关键技术。

身处时代大潮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亲历,在见证。

从基础模型突破带来的冲击,到现在前沿技术与实际产业产生更强烈的碰撞,颠覆和变革就在每一个不经意中悄然发生,越来越深入浸润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AI润物细无声,却又改变了一切的一切,这或许正是大众所期待的,追寻AGI的意义之一。

我们总说科技改变生活。

但其实,科技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未来的期许和渴望。

它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需要我们共同面对的挑战。

未来掌握在谁手中?

掌握在那些敢于拥抱变化、勇于探索未知的人手中。

0 阅读:0

尹柳说

简介:尹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