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小女儿晚年在澳门穷途落魄,邓小平得知后:应予以照顾

红色先驱 2025-04-20 15:29:02

1979年6月10日,孙婉在镜湖医院病逝,澳门著名企业家、慈善家何贤为其主持了追悼会,并介绍了孙婉生平。

孙婉享年83岁,死后先葬澳门,后迁香港,与丈夫戴恩赛葬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方面支付了孙婉生前住院8年期间的所有医疗费用。

孙婉,1896年11月12日出生于檀香山,是孙中山与原配夫人卢慕贞所生次女,也是孙中山最小的女儿。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国父,孙中山一生长达16年的生涯中都在海外流亡。

民国十三年(1924年)深秋,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三大军阀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58岁的孙中山慨然应允,抱病北上,历经曲折,终抵北京。

结果就在次年三月,孙中山先生因胆管腺癌转移至肝部,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享年59岁。

先生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后赢得了举国人民爱戴,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至死没能等来小女儿孙婉的谅解。

孙婉与父亲是同月同日出生,她降临人世之际,父亲正被清政府驻英国伦敦公馆囚禁。

孙婉的整个童年,基本上都和母亲住在伯父孙眉家中,12岁以前,她只见过父亲两面。

彼时的孙中山忙于国事,未能参与小女儿孙婉的成长。但这并不是孙婉不原谅父亲孙中山的原因,真正的诱因在一个男人。

孙婉16岁时,孙中山被迫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把权力交给袁世凯。

袁世凯为了收买人心,特批孙中山之子孙科以“勋人子弟”的身份官费赴美留学,而孙科在去美的同时,为妹妹孙婉争取到了加州国立大学的入学资格。

而孙中山不放心小女儿,特让同盟会元老黄兴安排人照顾孙婉在美国的人身安全与起居。

黄兴于是想到了当时同盟会另一元老人物宋教仁的左右手王伯秋。

1913年,王伯秋以江苏省官费赴美留学,攻读哈佛大学政治系。

孙中山特意写了一封信,托王伯秋到美国后对小女儿孙婉予以照顾。

结果令人没想到的是,年龄相差12岁的孙婉与王伯秋,在美国相遇后相谈甚欢,竟日久生情,私定终身,于1915年在美国结婚。

消息传回国内,孙中山十分生气,坚决不同意,甚至直接拍电报给女儿,要求她速速退婚回国。

在此之前,孙中山对王伯秋颇为赏识,那为什么他对女儿和王伯秋的婚事会如此反对呢?

原来,王伯秋早在15岁时就已经在老家与一个名叫李澄湘的女子结了婚。

坚决抵制一夫多妻的孙中山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自己的女儿给别人当二房的事实,在给女儿的电报中还特意强调:

“新政与新婚必是有冲突的,尤其做小一事,婉儿应该好好反省……益速速回国,把事情办理妥当。”

但这却遭到了孙婉的排斥,在接受了西方新派思想的孙婉看来,王伯秋和老家女子的婚姻是旧社会父母包办,两个人都是牺牲品。如今父亲不问三七二十一,一刀切地让自己退婚,孙婉实难接受。

再加上从小父亲忙于国事疏于陪伴,她只会觉得,父亲“是属于国家的却不是属于我的,甚至连我的婚姻也要横加阻拦”,父女之间的隔阂由此产生。

孙婉和王伯秋婚后,先后生下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分别取名王蕙、王弘之。

尽管如此,两人的婚姻还是不为双方家庭所容,孙中山心中始终秉承“革旧式婚姻的命”的信条,而王家也不承认孙婉的身份。

最后,王伯秋带着一双儿女离开了孙婉,独留孙婉一人在上海

孙婉的初恋和婚姻经此破灭,愈加无法理解父亲。

1921年,孙婉远走澳门,回到母亲卢慕贞身边。所幸在这里,她又结识了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戴恩赛。

同年3月19日,孙婉与戴恩赛在澳门举行结婚典礼,由哥哥孙科亲自主持。

婚前,卢慕贞向女婿戴恩赛提出结婚后一定要长居澳门,戴恩赛满口答应,并在婚后履行了诺言。

而孙婉的这一段婚姻,同时还得到了父亲孙中山和宋庆龄的支持和关爱。

宋庆龄特意致函孙婉,寄给她4000元礼金,并解释道:“如你父亲所说,这是你的‘嫁妆’。”

婚礼当天,孙中山在广州,通知了政府的一部分官员去吃饭,人到齐后,他即向大家宣布:

“这次请大家来吃个便饭,是因为我女儿孙婉和戴恩赛博士结婚,事先未有通知大家,以免赠送礼物。”

由此足见,孙中山对女儿的这一段婚姻是十分满意的。不过父女之间的误解和隔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孙婉接受了父亲的祝福,但还是将4000元礼金都退回到母亲卢慕贞手中。

而卢慕贞也没有为难强迫女儿,只耐心等女儿真正解开心结的那一天。

只是1924年11月,孙中山抱病北上,刚一抵达北京就一病不起。1925年2月,孙中山病危,草拟了遗书,见亲属同僚最后一面。

而孙婉还是不肯见父亲最后一面,只她的丈夫戴恩赛去了。

临终前,孙中山先生交代了一些事情,并吩咐宋庆龄把一张自己的照片当作纪念,留给了不肯见自己最后一面的女儿孙婉。

宋庆龄遵其嘱托,在照片的正面用中英双语写下:To Grace and EnSai. 送给孙婉和戴恩赛两人。R.S.SUN.BeiPin March 1925.孙宋庆龄,北平,1925年3月。

不久,远在澳门的孙婉收到了丈夫戴恩赛的来信:

“1925年3月12日早上九时四十五分,父亲离开人世间,当这事发生时,我们在他的身旁,在这悲伤的时刻,父亲走了。全国人民、我们的一家人就像失去了许多东西,为了父亲的愿望,我们一定要尽力去完成。”

信中“父亲的愿望”,应是指的孙中山先生弥留之际嘴里依旧喃喃地“和平……奋斗……救中国”,而除此之外,孙中山先生最后的遗憾还应该有着对女儿深深的愧疚。

而若他泉下有知,当会欣慰,他临终前留给女儿的那张照片,女儿孙婉保存了数十年。

晚年,孙婉历经儿子、丈夫去世,和女儿戴成功相依为命,生活艰难,穷途落魄。

为此,戴成功变卖戴公馆房产,处理了父亲留下的一批古董,但也只能勉强支撑,于是,她又写信给廖承志舅父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求助。

邓小平得知情况后,当即提出应予以照顾,给予补贴。

后来,新华社澳门分社出资接济了孙婉及其家人。1971年孙婉因骨折入院,北京方面又派出骨科名医到澳门给她医治。1979年孙婉病逝,北京方面支付了她住院8年期间的所有医疗费用。

而就在临终之前,历经半生蹉跎艰辛的孙婉,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终于理解了父亲的隐忍。

孙婉的干女儿司徒倩后来提及,干妈生前曾言:“哪有亲爹不爱女儿的,只是他国事繁杂,哪里还顾得了家事。而作为男人,他的担当太多,根本没有时间给我解释,而当时的我,也不屑于听到他的任何解释。当我幡悟之时,一切已如黄花逝水。”

这也算得上是一场父女旷世恩怨之后的原谅和愧疚了。

素材来源:

[1]孙霄.孙中山次女晚年向邓小平求助[J].农家之友,2014,(05):40.

[2]孙霄.孙中山女儿孙婉的悲喜人生[J].世纪,2010,(05):7-11.

[3]刘创.孙中山至死等不来女儿的谅解[J].文史博览,2015,(04):17-18.

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下“关注”,欢迎评论区留言,感谢大家的支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