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肖彦—艺术简介
潘肖彦,中国金融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全国委员会会员,中国金融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美术、摄影、文学、陶瓷、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研究与创作,艺术作品多次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金融美术家协会等艺术团体举办的展览并获奖,并应邀参加在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举办的艺术展览。出版《品茗欧洲文化》、《日本文化随笔》、《潘肖彦油画作品》等著作。
画家笔下的但丁和他的《神曲》
潘肖彦
佛罗伦萨位于欧洲亚平宁半岛的西北部。作为意大利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佛罗伦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的埃特鲁里亚时期,但佛罗伦萨正式登上世界的历史舞台,却是因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在15世纪的佛罗伦萨,先后涌现出以莱奥纳尔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拉斐尔·桑蒂(Raffaello Sanzio,1483-1520) 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的艺术家,以及大量至今依然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从这些以描绘田园美景、追求美好生活为主题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世纪至高无上的神权此刻已经开始动摇,教会的绝对权威开始受到人性的挑战,人文主义的思想已经展露端倪,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权利和人生的幸福开始受到关注。因此,佛罗伦萨被认为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
欧洲国家制作的但丁肖像金币
佛罗伦萨的地名按照意大利语的正确发音应该译作“翡冷翠”,因此,在中国诗人徐志摩和画家吴冠中的笔下,经常出现“翡冷翠”这个音译的名词。佛罗伦萨能够成为孕育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并培养造就了众多著名的艺术家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的渊源以及社会政治和思想的基础。在这里,我们不妨从诗人但丁和他的长诗《神曲》说起。
欧洲国家制作的但丁肖像金币
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1265年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1289年开始,青年但丁开始参与佛罗伦萨的政治活动,并在1300年被市民推选为任期只有两个月的执政官。1302年1月,但丁被政治对手以反对教皇、扰乱共和国秩序以及贪污罪判处罚金5000小弗洛林,流放境外两年并永远不得担任公职。同年3月,但丁被判处永久流放。1307年,但丁开始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神曲》的创作之中。曾有学者将但丁与我国的诗人屈原相比,谓屈原被逐乃赋《离骚》,但丁流放才有《神曲》。
《神曲》全诗共14233行,由《炼狱篇》、《地狱篇》和《天堂篇》三部组成,每部是三十三篇,加序诗一篇,共100篇。诗中的许多人物虽然都是但丁笔下的鬼魂,但均有现实生活的依据,写得性格鲜明,令读者难以忘怀。
根据现有的资料,在欧洲地区最早与诗人但丁发生联系的画家是文艺复兴初期的著名画家乔托·迪·博尔多内(Qiotto di Bordone,1267-1337),乔托同时还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雕刻家和建筑师,被后人誉为“欧洲绘画之父”。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艺术史作家乔治·瓦萨里(Qiorgio Vasari,1511-1574)在1546年接受红衣主教法尔内塞的委托,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生活在意大利区域内31位艺术家的生平——《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记》(以下简称《传记》),并于1549年在佛罗伦萨面世。他在书中记载, 乔托出生于1267年,比但丁小2岁,由于两个人的年龄相近,成年后又同时居住在佛罗伦萨,得以经常交往并成为至交。在佛罗伦萨市长宫小教堂中的墙壁上,乔托曾经为但丁和但丁的老师布鲁内托·拉蒂尼绘制了肖像画,据说至今依然存在。我曾经去过佛罗伦萨三次,但一直没有机会进入市长小教堂,因此也就没有能够亲眼目睹画家乔托为但丁绘制的肖像究竟如何?好奇心驱使我查找了许多资料,没有想到的是,在佛罗伦萨市长宫众多的壁画中,哪一幅画像是乔托为但丁绘制的肖像,在各种资料中竟然相互矛盾,莫衷一是。其著名的英国现代美术理论家、《艺术与错觉》的作者E·H·贡布里希也曾经试图探寻究竟,但仍然是铩羽而归。目前,比较多的学者认为,市长宫中有一幅大型壁画《庄严基督》,画中有一位头戴紫帽、身穿紫衣的年青人是乔托绘制的但丁肖像。
传说中乔托绘制的《但丁肖像》
意大利画家多米尼克·迪·米切里诺(Dominike di Michellino)在阅读了《神曲》之后,于1465年为但丁绘制了一幅肖像类的布面油画《但丁和他的三重世界》,此画现藏于佛罗伦萨主教座堂博物馆。在这幅油画作品中,但丁身穿红色的长袍,左手拿着打开的《神曲》,右手摊开,向世人展示着《神曲》中描绘的三个世界——地狱、炼狱和天堂。对于意大利画家米切里诺我不是很熟悉,此前有也没有看到过画家更多的作品。但是他创作的油画《但丁和他的三重世界》却屡屡出现在各种与《神曲》有关图书中,有时是作为图书的封面,有时是作为图书中的附图。
多米尼克作品《但丁和他的三重世界》
佛罗伦萨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于1495年创作了一张但丁中年时期的侧面肖像。画面中诗人但丁的面容消瘦,但神采奕奕。他头戴红帽,身披红袍,肩上斜插一条黑色的橄榄枝。此画为蛋彩绘制,私人收藏,尺寸55cm×47cm。此后,波提切利的这幅作品流传甚广,屡屡出现在与诗人但丁有关的各种场合和各类图书之中。
波提切利绘制的但丁肖像
作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在其漫长而辉煌的生命旅程中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的雕塑、建筑设计和绘画作品。他创作的许多艺术作品,至今依然脍炙人口。譬如雕塑作品《大卫》、《哀悼基督》、《奴隶》、《摩西像》、《昼、夜、昏、晨》等等。在建筑设计方面,他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大穹顶、为圣洛伦佐教堂设计的建造正立面、为美蒂奇家族设计的陵墓等等,至今依然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中的经典作品。
历史青睐了这位年青的艺术家。当米开朗基罗不断地用《大卫》、《摩西》等作品来证明自己在雕塑艺术方面学识和能力的时候,罗马教皇朱诺二世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并在1508年正式委托米开朗基罗为梵蒂冈的西斯廷小教堂绘制天顶画。西斯廷小教堂在名气上面显然无法与同样位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相比,但这座小教堂在天主教世界中却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天顶画《创世纪》完成24年之后,教皇克莱门特七世(1478-1534)因为对西斯廷小教堂西墙祭坛上面原有的壁画《寻找摩西》和《耶稣诞生》不甚满足,坚持要求米开朗基罗为小教堂西侧墙壁再次创作壁画。此时的米开朗基罗已经年逾六十,由于长期的劳累加之与教廷不断地发生各种冲突,此时的他已经是身心俱疲,经过各种利弊的权衡之后,为了完成这幅展现了人类心灵与信仰激烈冲突的鸿篇巨制,米开朗基罗还是义无反顾地将全部精力投入其中。
从1535年开始动笔,米开朗基罗用了近6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幅体现着艺术家多方面才能的巨型壁画——《最后的审判》。在此期间,教皇克莱门特七世已经离开了人世,保罗三世继任。在壁画接近完成的时候,年迈的米开朗基罗意外从脚手架上面坠落,腿部受伤。幸亏来自佛罗伦萨的朋友、医师巴乔·龙蒂尼医术高明,米开朗基罗才得以继续他的工作。
米开朗基罗所绘制的油画《最后的审判》
米开朗基罗在这块高21米、宽10米的巨大墙壁上面,用生动的油画色彩形象地呈现出诗人但丁在《神曲》中描述出来的地狱中的悲惨世界。画家再次发挥了对于人体结构准确的把握,画面中数以百计等身大小的裸体人物千姿百态,尤其是端坐在画面上半部分中央的耶稣,高举右臂神情威严地俯视着脚下众多的灵魂。在他右侧是圣母玛利亚,在他的左侧是年迈的彼得、背负十字架的安德烈,拿着一束箭的殉道者塞巴斯提安,手持车轮的加德林等圣人。在画幅下半部分的中间,画家构筑了一个由众多人物组成的漩涡,在漩涡左侧的人群经过耶稣裁决后徐徐地升入天堂,而右侧是连续不断地坠入地狱的悲惨亡灵。在画面的最下面是地狱中的冥河,坐在船中的亡灵渡过冥河后被打入各层地狱。面对16世纪相对保守的社会风气,米开朗基罗以超人的勇气,将画面中所有的人物都画成了赤身裸体,寓意人类赤条条的来到这个世界,再赤条条的去接受上帝最后的审判这一无法回避的宿命。
壁画完成后,乔治·瓦萨里赶来观看,这位美术史家在《传记》一书中写道:“此画的完成,证明了诗人但丁的词语:‘死的是死者,活着的看来在活。在此,可以看到罚入地狱者的残苦和蒙福者的极乐’。”同时,他还赞美画家在这幅作品中:“展现了宏大场面和裸体画的画法以及对于解决构图中诸多困难的博学多才。”
2017年秋,我前往罗马,此次罗马之行的重点是参观梵蒂冈博物馆。说到梵蒂冈博物馆,许多人并不熟悉,但这家博物馆却是世界最著名的“五大博物馆”之一。馆内藏有历代罗马教皇精心收藏的雕塑、油画、壁画、挂毯、图书等等不计其数,且大多数均为难得一见的珍品。与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冬宫博物馆有所不同的是,这座博物馆中收藏的各种艺术品和图书更加侧重与基督教文明有关的内容,其中包括基督教所提倡的精神价值和伦理道德观念,基督教文化中的神学理论、哲学思辨方法和语言表达形式等等。
我穿过著名的“拉斐尔画廊”后,就进入到西斯廷小教堂,只见小教堂中人头攒动,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将教堂内不大的空间挤得满满当当,天顶和墙壁上面的画作被从高窗中涌进来的光线照射的色彩斑斓。曾经在许多画册和教科书中无数次见到过的天顶画《创世纪》、壁画《最后的审判》以及由彼得罗·佩鲁吉诺(Pietro Peruqino,1445-1523)、波提切利、多梅尼科·德尔·吉兰达约(Domenico di Ghrlandaio,1449-1494)等画家在南北两侧墙壁上面绘制的12幅以《摩西生涯》和《耶稣生涯》为主题的壁画先后映入眼帘。我尽力挺胸抬头,努力在这些五光十色的缤纷世界中寻找并分辨着作品中那些熟悉的人物。故事太多,画面太大,人物也太多了,别说是画,就是看,也需要耗费不少时间,更需要体力和相关的知识作为支持。我边看边思索,恍惚之间,我突然想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水天中老先生在在《近距离观赏的艺术》一文中所陈述的一个观点:“巨幅绘画产生的客观条件,首先是阶级社会中宗教、政治活动的需要……,从这个角度看,巨大的绘画不是为了让普通人以平常心来观赏,也不是为了给普通人以愉悦,而是为了在异于日常状态的时间和空间,从心灵上征服建筑和绘画的接受者。可以说,巨大的绘画是绘画的‘异化’。巨幅绘画就是在教权、皇权的宠幸下,以特殊的身份进入了文化史,并进而占据了绘画艺术领域的主导地位。”
当19世纪来临后,法国人罗丹再一次以他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艺术表现能力,为但丁和他的《神曲·地狱篇》塑造出一座崭新的艺术丰碑。
奥古斯都·罗丹(Auguste Rodin),1840年出生于法国的巴黎,14岁时拜荷拉斯·勒考克学习绘画,后追随雕塑家巴耶学习雕塑。35岁时前往意大利,受到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的代表作有《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像》、《加莱义民》和《地狱之门》等等。1880年,法国政府委托罗丹为拟建于巴黎的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的入口制作金属大门。罗丹在构思草图时就决定以但丁的《神曲·地狱篇》为主题,创作一件表现冥间地狱场景的大型浮雕作品。为此,罗丹做了充分的准备,从总体布局到每一个人物的姿态都创做了泥塑的小样。在最终完成的作品中,罗丹一共塑造了187个人物,并将这件雕塑作品命名为《地狱之门》。此后,罗丹还以这个大型群雕作品中的一些雕像和浮雕人物为基础进行了再创作,将其中的一些人物做成单独的圆雕作品,如著名的《思想者》、《三个影子》、《亚当》、《夏娃》等等。
美国艺术评论家阿纳森在《现代艺术史》中写道:“《地狱之门》的构思,若即若离地以但丁《神曲》的主题为基础,但也利用了他所十分欣赏的波德莱尔诗歌的构思。”
罗丹创作的大型雕塑作品《地狱之门》
我曾经在2006年前往巴黎奥赛美术馆参观,在馆内二层的“罗丹平台”上面看到过罗丹创作的《雨果像》、《青铜时代》、《地狱之门》等代表作品,但当时馆内陈列的是白色的石膏翻模,加之馆内空间相对狭小,因此视觉感受并不是很强烈。没有想到的是,2009年当我在东京上野公园西洋美术馆门前的草坪上再次见到这些作品的时候,立刻被这些青铜铸造的雕塑作品深深地感动了。工作人员告诉我,西洋美术馆陈列的这些青铜作品全部是从法国订购的,并且是具有罗丹雕塑作品知识产权的限量复制品。
在西洋美术馆正门左前方一片面积较大的草坪上面,竖立着罗丹的另一件鸿篇巨制——《地狱之门》。这件从但丁的长诗《神曲》中升华而来的作品高6米,宽2.5米。在这件长方型的作品中,一百多个扭动的人类身躯与地狱中的狂涛与火舌缠绕在一起,痛苦的心灵、悲哀的呻吟伴随着炼狱的火焰升腾而上,意大利中世纪诗人笔下令人敬畏的字母,在罗丹的手中获得了鲜活的生命。”
英国艺术评论家唐纳德·马丁·雷诺兹在看到这个大型雕像之后说过:“在艺术史上,从来不曾有过像《地狱之门》那样,把绘画的和雕塑的幻觉与表现特性如此强有力地结合在一起的纪念碑式的大门。”
如果说19世纪的法国艺术家罗丹通过雕塑作品准确地再现了《神曲》中冥间地狱的悲痛与苦难,同样是法国艺术家的德拉克洛瓦和布格罗则分别通过油画作品《但丁小舟》(又译为《但丁与维吉尔共渡冥河》)和《但丁和维吉尔在地狱中》,表达了同时期法国的艺术家们对于《神曲》的不同解读和艺术观。
德拉克罗瓦作品《但丁小舟》
欧仁·德拉克罗瓦(Eugene Delacroix),1798年出生于法国的圣莫里斯,1816年进入巴黎美术学院,师从法国著名的古典主义画家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1748-1825)学习绘画。德拉克洛瓦自幼喜爱音乐、文学,画家在钻研绘画艺术的同时还博览群书,他最喜爱的文学家包括了但丁、莎士比亚、拜伦和歌德。他还曾经为歌德的作品《浮士德》绘制了插图。1822年,在其创作的大型油画作品《但丁小舟》中,展现出画家对于长诗《神曲》深刻的理解能力与再创作的激情。作品中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身披褐色长袍的与但丁共同乘坐一艘小舟穿越冥河。但丁右手高举,眺望远方的乌云和闪电,显示出心中的极度不安。在他们的头顶上乌云密布,在他们的脚下,几名落入冥河中的灵魂依附在小舟的周围,他们赤身裸体在浪花翻卷的水中苦苦挣扎。画家对于环境描绘所产生的恐怖景象,令观者似乎身临其境,望而生畏。欧洲的艺术史家说过,德拉克洛瓦在《但丁小舟》中所表现的悲剧性感受是出于对前辈米开朗琪罗的缅怀。
如今,《但丁小舟》(189cm×246cm)陈列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德农馆二层的“法国巨型绘画展厅”之中。在这幅作品的周围和对面,悬挂着画家的另外一幅油画代表作《自由之神引导着人民》以及画家的老师雅克·路易·大卫的代表作《拿破仑皇帝加冕》、《荷拉斯兄弟的誓言》等等巨型油画作品。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生于法国,19世纪法国学院派最重要代表人物,曾先后在安格尔画室和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1876年,布格罗当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此后他分别被比利时、西班牙、荷兰政府授予荣誉爵士、荷兰皇家美术学院院士。1888年,布格罗成为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教授。布格罗的画风追求唯美,擅长创造美好、理想化的境界。题材多为爱情、神话和寓言故事。
1850年,布格罗根据但丁《神曲·地狱篇》的内容创作了油画《但丁与维吉尔而在地狱中》。在这幅画中画家布格罗一改其追求轻松自然、柔弱唯美的艺术风格,以强烈而鲜明的色彩对比,表现了人类的罪恶与残忍。画面中,两名赤身裸体,体格健壮的男子厮打在一起,其中一人抓住另一人的侧腹,并撕咬他的喉咙。还有一人瘫倒在地,冷漠地注视着发生的一切。在他们的身后,是侧目观看的但丁和维吉尔,但丁欲言又止,维吉尔将左手放在但丁的右臂之上。更远处,血红的天空中飞舞着双眼圆睁的妖魔和神智已然崩溃的人群。
布格罗的作品《但丁与维吉尔在地狱中》
我在2010年曾经写过一篇短文《从但丁到洛伦佐》,文章记述了佛罗伦萨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迅速崛起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以及社会政治和思想的基础。在给这篇文章寻找到合适配图的过程中,我除了想到米开朗基罗绘制的壁画《最后的审判》、罗丹的雕塑作品《地狱之门》以及我在但丁故居前面拍的几张照片之外,无意间看到了英国油画家亨利·霍利迪(henry holiday,1839-1927)在1883年创作的巨幅油画《但丁邂逅贝娅特里奇》(203cmX142cm,现存英国利物浦沃克美术馆)。以及另外一幅油画作品,同样是是英国油画家的弗雷德里克·莱顿(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创作的油画《流放中的但丁》(254cmX152cm,私人收藏)。
莱顿作品《流放中的但丁》
油画《但丁邂逅贝娅特里奇》取材自但丁自传体诗集《新生》,描绘的是但丁在佛罗伦萨著名的三一石桥边与少女贝娅特里奇偶遇时的场景。画面中的贝娅特里奇一袭淡黄色的长裙,体态轻盈,面容娇美,在朋友的簇拥下飘然而去。而青年但丁面对暗恋已久的梦中情人欲言又止,表情怅然。可以说,油画《但丁邂逅贝娅特里奇》是我至今见到仅有的几幅与但丁和《神曲》的内容有关联,但与地狱内容无关的油画作品,尽管画家亨利·霍利迪在名气上远不如波提切利、米开朗基罗和罗丹等人。
霍利迪的作品《但丁邂逅贝娅特里奇》
作为英国人的莱顿是英国19世纪唯美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在英国绘画史中享有极高的声望。他曾经当选为英国皇家学院院士,并被维多利亚女王册封为男爵。画家在1864年创作了布面油画《流放中的但丁》,在画面中,诗人但丁身披黑袍手拿《神曲》,背对佛罗伦萨的权贵以及众多的谄媚者和旁观者大义凛然,昂首而立,将但丁不畏权势,坚守信仰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世界上大多数的艺术家和博物馆都比较喜欢英国人画的风景画,特别是威廉·透纳(Willian Turner,1775-1851)的作品一直是世界各大博物馆竞相收藏的艺术珍品。而对英国人绘制的人物画作品往往感觉过于甜美,缺少思想的深度和艺术表现的力度。没有想到,在以诗人但丁为主题的艺术创作中,英国人并没有完全落后于人,尽管在艺术的表现能力方面比较意大利和法国的艺术家们还是略显差距。
对于中外历史中曾经有哪些优秀的画家曾经为但丁本人或者以他的《神曲》为主题创作过油画作品我一直很有兴趣。以此同时,我对于还有哪些优秀的画家曾经为图书《神曲》画过插图作品也同样饶有兴致。
文艺复兴时期大名鼎鼎艺术家乔托·迪·博尔多内为《神曲》所创作的插图出现在1901年由美国纽约殖民新闻(Colonial Press)出版的方脊精装版《神曲》中,插图中的青年妇女全身素描像造型结实,彰显画家的艺术功力。
佛罗伦萨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在1480年至1490年期间曾经为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创作了92幅不同风格和技法的插图作品,如今这些作品的原件分别收藏在梵蒂冈博物馆和柏林国立美术馆。
波提切利为《神曲》绘制的插图
意大利罗马大学(Universitede Roma)在1972年出版的一套三卷精装本的《神曲》中,收录了波提切利所绘92张插图中的一部分作品。在这些插图中,画家使用的是钢笔墨水,但采用了单线描绘的画法,如同中国画中白描。在这些画面中,有背生双翅,手执镰刀状长矛的妖怪魔鬼,有赤身裸体成群结队哭哭啼啼的男男女女,还有枝叶朝下倒悬于空中的松树等等。画中的人物和景色描绘的非常生动,人体结构也非常准确。最令我感到兴奋的是画面中线条流畅且有力道,既有如行云流水,也有根据造型结构的需要在运笔的过程中进行转折或者停顿时所产生的滞水点,真是太精彩了。在中国美术界中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传统绘画是以线描为根本,如:“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等等。但是从波提切利的这些插图作品中我感觉到,数百年前欧洲一些优秀的画家对于线描画法的掌握能力也完全不可小觑,只不过使用的绘画工具有所不同。
奥地利版画家冯·拜劳斯(1866-1924)创作的几幅珂罗版的插图被收入在一套三卷本的德文版《神曲》中。对于这位奥地利版画家我比较陌生,在查找了一些资料后,得知版画家拜劳斯一生共创作了2000多幅插图作品,300多幅藏书票。由此可以想见,这位版画家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版画界,应该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细观画家所绘制的彩色插图,无论是构图,还是人物造型、动态结构以及画面大的明暗关系处理,确实匠心独特,非常精彩。无怪乎资料中赞美这位奥地利版画家的作品具有卓越超群的艺术境界,独特而坚实的美术功底以及诗人般的丰富情感。
拜劳斯的珂罗版插图
法国版画家古斯塔夫·多雷(1832-1983)出生于法国的斯特拉斯堡,自由喜爱绘画并潜心学习。作为版画家的古斯塔夫在其51年的艺术生涯中,他本人以及他所创立的工作室一共为4000多个图书版本,制作了10万多幅金属版和木板插画,其中涉及到许多世界著名的作家,如但丁、巴尔扎克、塞万提斯、弥尔顿的著作,几乎垄断了在19世纪后半叶巴黎及法国的版画和插图产业。
古斯塔夫的作品大多数是黑白两色,以铜版画为主。古斯塔夫为《神曲》创作的插图往往构图优美,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他在作品中擅于使用细密而有力度的线条描绘出人物的着装、裸露出来的肌肉以及自然环境中的山峦叠嶂、森林树木、波涛起伏的流水中以及画面中黑白灰的明暗关系。被世人称赞:“为《神曲》所作的插图,完美地反映了作者的意图。”而画家本人也被誉为;“最后的浪漫派”画家。
古斯塔夫·多雷绘制的版画插图
截至到目前,在我见到过的中外各种《神曲》版本中,古斯塔夫的插画作品是中国、欧美、日本、韩国各家出版社最为青睐,也是出版版本最多、传播最为广泛的作品。
2022年5月于京北画室
2022年第40期 总第479期
审编:于广生
编辑:鞠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