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造影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增强影像对比度的物质。

简单来说,它就像是给我们体内的器官和组织"打上标记",让它们在CT图像上更加清晰可见。不打造影剂的普通CT,只能看到器官的大小、形状等基本情况;而注射造影剂后的增强CT,则能显示出血管分布、血流灌注以及病变的细微特点。
许多患者担心造影剂会对肾脏造成伤害。
确实,造影剂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引起肾功能暂时下降,医学上称为"造影剂肾病"。但需要明确的是,对于肾功能正常的人群来说,这种风险非常低。

根据国内多中心研究数据,正常人群发生造影剂肾病的概率不到3%。即使发生,大多数情况下肾功能会在几天后自行恢复。
真正需要担心的是那些高危人群,包括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年龄大于75岁、严重心功能不全或脱水状态的患者。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现代造影剂已经历经多次技术革新,安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医生是如何决定是否需要使用造影剂的呢?这取决于检查目的和患者情况。对于某些疾病,普通CT就足够了,比如单纯的骨折、肺气肿或肾结石。

但对于以下情况,增强CT则显得尤为重要:肿瘤的发现与鉴别、血管疾病(如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器官炎症或感染灶的确定、手术前评估等。这就像侦探破案,有时只需要简单线索,有时则需要全方位搜证。
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做出决定。
在接受增强CT检查前,医生会要求患者空腹4-6小时,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为了减少胃肠道内容物的干扰,提高图像质量;另一方面,如果不幸发生过敏反应需要紧急处理,空腹状态下可以降低呕吐物误吸的风险。

检查当天,医护人员还会测量你的肾功能指标,以评估肾脏的工作状况。如果发现肌酐升高,医生可能会调整造影剂剂量,或者建议改用其他检查方法。
这些准备工作看似繁琐,实则是为了确保检查的安全有效。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注射后出现的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皮肤瘙痒或出疹、恶心呕吐等症状,这可能是过敏反应的表现,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检查结束后,医生会建议你多喝水,这不是随口一说,而是有科学依据的建议。充足的水分可以促进造影剂通过肾脏快速排出,降低对肾脏的潜在影响。
一般建议在检查后24小时内饮水2000-3000毫升(约4-6瓶矿泉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需咨询医生后确定饮水量。
检查当天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充分休息,这样有助于身体恢复。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使用造影剂需要格外谨慎。怀孕初期(尤其是器官形成阶段)应尽量避免使用造影剂;如确实需要,医生会严格控制剂量。
哺乳期妇女在使用造影剂后,建议暂停哺乳24小时。这并非因为造影剂会对婴儿造成直接伤害,而是考虑到极少量可能通过乳汁排出的造影剂会影响乳汁口感,导致婴儿拒绝吃奶。
对于有特殊体质的人群,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使用含碘造影剂可能会加重病情,需要提前告知医生。

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增强CT并非越多越好。虽然造影剂相对安全,但任何医疗操作都存在风险。
医生会根据"获益大于风险"的原则,合理安排检查。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要主动要求增强检查。
不同医院可能使用不同品牌的造影剂,如果你曾对某种造影剂产生过敏反应,一定要在下次检查前如实告知医生,这对你的安全至关重要。

总结来说,增强CT之所以需要注射造影剂,是因为它能提供更加丰富、精准的影像信息,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虽然造影剂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风险是可控的,而且远小于漏诊误诊带来的危害。当医生建议你做增强CT时,不必过度恐慧,应当理性看待。
也应当如实告知医生你的健康状况,如肾功能、过敏史、甲状腺疾病等,配合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造影剂正变得越来越安全,检查流程也越来越规范。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影像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出现剂量更低、安全性更高的造影方案。但目前,增强CT仍是许多疾病诊断不可或缺的工具。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帮助大家消除对造影剂的误解与恐惧,在面对医生的检查建议时,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
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 碘化造影剂安全使用指南(2018版)[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8, 52(10): 753-764.[2] 陈敏, 李明华, 王维民. 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J]. 中国医疗前沿, 2020, 15(4): 125-127.[3] 郑建喜, 朱文珍, 张丽华. 碘对比剂肾病的研究进展[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1, 37(2): 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