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太贵高攀不起?那就降到让你真香!”4月15日广汽本田P7以19.99万元起售的“诚意价”刚落地,东风本田S7迅速跟进,全系直降6万元,推出“一口价19.99万起”。从最初25.99万元的高冷定价到如今果断调整,东风本田用行动证明:消费者的声音,他们真的在听。

01|市场“喊话”立竿见影,价格调整成行业标杆
当3月初S7以25.99万元登场时,网友的调侃声此起彼伏:“这价格,是打算卖给广告牌吗?”。但仅一个月后,东风本田便以“全网最低价”回应质疑。这背后,是品牌对市场数据的敏锐洞察: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主流纯电SUV价格锚点已下探至15-20万元,而用户调研中“20万以下”的呼声占比超七成。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调价并非单纯“割肉让利”。供应链本土化率从60%提升至85%,电池包成本直降20%,为价格调整提供了硬支撑。用网友的话说:“以前是进口牛排价,现在成了国产和牛味,实惠看得见!”。
02|技术不缩水,安全仍是“压舱石”
价格“跳水”是否意味着品质打折?东风本田技术负责人用数据回应:“安全冗余不是成本,是底线。”
安全带里暗藏“黑科技”,两段式吸能设计+防误锁止CLT装置,能将碰撞时胸部伤害降低30%,背后是126项指标优化和半年研发周期;当行业平均30次整车碰撞测试,本田硬则是砸了102次,甚至用40台白车身做系统验证。网友戏称:“别人撞车要钱,本田撞车要命——研发的命!”; 还有,东风本田S7在细节处也下了大功夫,车主实测车门铰链阻尼感媲美30万级车型,电池包采用1.2万吨一体式压铸全铝外壳,维修成本仅为竞品1/3。
一位刚提车的车主在社交媒体直言:“降价是为了让更多的用户能够买到心仪的好事,摸过实车才知道,这用料很实在,根本没在糊弄人。”
03|从“技术宅”到“市场课代表”
“以前是我们造什么车,消费者买什么;现在是消费者要什么,我们改什么。”东风本田一位营销负责人的这番话,揭开了合资品牌罕见的“转身逻辑”。过去四年,S7从立项到上市始终遵循全球研发体系,但“闭门造车”的代价是错判了价格敏感度。
此次调价背后,是东风本田对新能源市场规则的重新认知:当“本田标”不再是溢价筹码,唯有将技术沉淀与性价比深度融合才能破局。正如业内人士分析:“S7降价后仍比同级贵2万,但这2万买的是102次碰撞测试和180天验证周期,相当于每天花27块雇了个贴身保镖。”
04|价格战下半场,诚意比套路更重要
当新势力还在用“冰箱彩电大沙发”吸引眼球时,东风本田选择回归造车本质。全系标配25%热成型钢车身、五层A柱结构,Honda SENSING 360+系统覆盖13项主动安全功能,连座椅都采用Dinamica麂皮绒打孔工艺。
这种“看不见的成本”恰恰击中了家庭用户的痛点。有车主对比竞品后感叹:“命比娱乐屏贵,本田这是在帮我们做选择。”而市场数据也给出积极信号:尽管上市前期销量不佳,但当S7价格调整消息公布后咨询量暴涨,经销商直言“终于敢推这款车了”。
结语
从25.99万到19.99万,6万元的差价背后,是东风本田对市场敬畏心的价值量化。当“价格屠夫”们还在比拼配置表时,S7用安全、品质和快速响应证明:真正的诚意,从来不只是数字游戏。
正如网友神评论:“现在骂它贵的和将来夸它值的,恐怕是同一拨人。”而这场价格调整,或许正是东风本田在新能源时代交出的第一份“毕业答卷”。
(图/文 网通社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