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北京大观园门口停着辆上海牌轿车,车里钻出个穿米色风衣的姑娘。她捏着牛皮纸档案袋的手指泛白,高跟鞋踩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声响,化妆间里正在试镜的姑娘们齐刷刷回头——董智芝来了。
这事儿得从三年前说起。王扶林导演在全国撒网选角时,上海舞蹈团的台柱子董智芝早就是重点观察对象。那年头没有PS,她证件照往选角组桌上一摆,活脱脱从仕女图里走出来的古典美人。可当剧组派人去上海接洽,发现这姑娘正在西施剧组拍戏,扮上妆往摄像机前一站,连见惯美人的摄影师都倒抽凉气。

要说陈晓旭能杀出重围,真是天时地利人和全占了。当时剧组有个不成文规矩,主要演员不能超过23岁。董智芝进组那年虚岁25,虽说只差两岁,可镜头不饶人。化妆师杨树云私底下念叨:“董姑娘美是美,眼角笑纹用粉盖三遍才遮得住。”这话传到王扶林耳朵里,他盯着陈晓旭18岁的素颜照看了整宿。

陈晓旭的杀手锏在信封背面。那张黑白照里她穿着高领毛衣,两条麻花辫垂在胸前,最绝的是眉间那抹化不开的愁绪。选角副导演后来回忆:“别人寄来的都是艺术照,就她敢用证件照,还拿钢笔在照片背后抄了首《柳絮》。”这招直接把王扶林看愣了,诗里那句“愿春风把我送到天涯海角”,活脱脱是黛玉葬花时的自怜自伤。

定妆那天出了件趣事。造型师给陈晓旭梳好黛玉发髻,她对着镜子突然啪嗒掉眼泪。在场二十多号人瞬间安静,王扶林一拍大腿:“成了!要的就是这说哭就哭的本事。”后来才知道,陈晓旭那天戴着隐形眼镜过敏,眼泪压根止不住。这阴差阳错的生理反应,倒成了她“入戏”的铁证。

董智芝那边也没闲着。听说黛玉角色飞了,她经纪人急得直跳脚。西施剧组趁机加戏,给她安排了个“浣纱女怒斥吴王”的桥段。没想到这场临时加的戏,反倒成就了经典画面——摄像机拍到她转身时眼里噙着的泪光,后来被影评人夸作“史上最有骨气的西施”。

这事儿过去三十多年,现在看当年定妆照还是感慨。陈晓旭的黛玉像水墨画,董智芝的试镜照像工笔画。要说输在哪,可能就是那股子“未谙世事”的懵懂劲儿。陈晓旭进组前连男朋友都没谈过,董智芝那会儿正跟海归男友打得火热。王扶林有回喝高了说漏嘴:“黛玉得是没被生活磋磨过的样子,眼里要带着不知世事的清高。”

如今再看两位美人的命运轨迹,倒应了红楼判词。陈晓旭演完黛玉经商学佛,41岁香消玉殒;董智芝远走美国教芭蕾,去年晒的晨练照还能劈一字马。有老剧迷在贴吧发帖:“要是她俩换着演,西施会不会成病秧子?黛玉会不会变御姐?”底下跟了八百多条吵翻天的评论。

当年定角会议上吵得最凶的,其实是黛玉的“病态美”到底该怎么呈现。陈晓旭1米64的个子,体重常年不到80斤,束腰戏服往身上一套,真像柳条似的随风晃。医务组天天盯着她喝中药,有场葬花戏拍到一半,她手里的花锄都拿不稳。这些细节攒起来,才攒出观众心里那个“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经典形象。

要说最绝的,还得数王扶林的选角眼光。当年被他pass的“黛玉组”姑娘,后来都成了经典——张蕾演了秦可卿,安雯成了晴雯,连陪跑的沈璐都靠秋桐出了名。现在想想,要是真让董智芝演了黛玉,怕是再没人能演出秦可卿“风流袅娜”的韵味。

最近听说有剧组要翻拍《红楼梦》,00后小花们挤破头争黛玉角色。看着面试现场清一色的锥子脸美瞳妆,老剧迷们集体叹气。要我说,现在姑娘们缺的不是美貌,是陈晓旭当年揣着自荐信独闯北京的孤勇,是董智芝错过主角依然能活出精彩人生的豁达。

各位看官觉得,要是搁现在选角,是找满脸胶原蛋白的新人合适,还是挑演技过硬的老戏骨靠谱?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高见,咱挑点赞最高的三位,送红楼梦三十周年纪念画册。

动动您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