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6》官宣名单炸了锅——叶童、邓萃雯这些老牌影后的出场费,居然比不过辣目洋子等新生代的三分之一。节目组公布的30位姐姐中,叶童30万、陈德容25万的报价,在吴宣仪100万、王珞丹95万面前显得格外刺眼。
三十万和一百万之间隔着的不是资历,而是真金白银的流量价值。62岁的叶童手握《新白娘子传奇》这样的国民级作品,邓萃雯的《金枝欲孽》至今仍是宫斗剧天花板。但当资本翻开数据报表,看到的却是辣目洋子抖音点赞动辄百万,吴宣仪微博超话每天过万活粉。
有知情人透露,节目组选人时专门做了市场调研。像侯佩岑70万、VaVa60万的定价,完全参照了她们过去半年热搜次数、商务代言转化率。就连争议人物李嘉琦能拿到百万级酬劳,也是因为她在直播间创造的“全网最低价”话题度。观众在弹幕里刷着“童年滤镜”,资本却在暗处拨动着算盘。某平台制片人私下说:“现在做综艺就像炒期货,宁可高价押注可能爆红的新人,也不敢赌过气艺人的翻红概率。”这种心态直接反映在报价单上——陈德容复出拍戏两年没水花,但唱跳全废的网红房琪却能凭千万粉丝拿到入场券。
娱乐圈的“身价通货膨胀”正在改写游戏规则。十年前明星靠作品说话,现在却是热搜次数决定咖位。叶童去年在金像奖红毯引发集体回忆杀,但数据显示相关话题只维持了6小时热度。反观辣目洋子穿着夸张礼服走红毯,三天内衍生出20个恶搞视频。
这种畸形的定价机制正在引发连锁反应。有选角导演爆料,现在艺人团队开口就要“热搜包月套餐”。某二线女星为了抬价,特意在官宣前爆出绯闻。更夸张的是,节目组会给自带话题的姐姐额外安排“撕X剧本”,这些隐形成本最终都折算进出场费。看着这份报价单,不禁要问:当我们为“回忆杀”鼓掌时,资本是否在背后嘲笑观众的情怀?叶童在采访中说“想让大家看到演员的更多可能”,但节目预告片里她的镜头全被剪进了“怀旧特辑”。反倒是王珞丹在练习室摔跤的花絮,当晚就冲上了热搜榜首。
这届观众似乎陷入了双重困境。我们既骂流量明星德不配位,又诚实地贡献着点击量。就像网友说的:“每次看到辣目洋子就想快进,但她的part播放量永远最高。”这种矛盾投射到市场上,就成了资本理直气壮抬高流量价格的底气。现在盯着这份悬殊的出场费清单,你觉得该为实力派鸣不平,还是承认市场选择残酷但公平?当我们在弹幕里刷“心疼老戏骨”时,有没有想过自己也是流量游戏的一环?
少写了一个0
?然后呢?现实普通企业难道不也是。还好意思喷,也不看看现实多么残酷,最底层生活工作都如此,何况更上一层的生活工作。这是制度,看破不说破也不打破的制度。
为啥不叫骚姐?
才过30岁的,邀请上个锤子。我觉得起码邀请40岁以上的。
炒个毛线,马桶台一律不看
辣目洋子?都谁在喜欢?[打脸]
新生代明星我不认识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