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用在龚遂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在汉废帝刘贺时期,并没有什么突出贡献。直到汉宣帝刘询继位之后,年过七旬的龚遂才迎来了高光时刻;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由此展开。
龚遂,是西汉的一位大臣,在刘贺的治下任职;史书对他的评价是,为人忠勇刚毅,敢于直言进谏,因此备受刘贺重用。在刘贺还是昌邑王的时候,龚遂就已经跟随他了;并做了刘贺的郎中令。
在刘贺这一时期,基本上找不到龚遂的过人之处;要非说有,那就是敢于直言不讳。
龚遂常常劝谏刘贺,刘贺也是言听计从。就比方说,刘贺与仆人大吃大喝,铺张浪费,龚遂得知此事后便劝谏刘贺,引经据典,说明利害;要远离小人,并选一些品行高尚的人辅佐刘贺,刘贺同意了。
但是自从刘贺当上皇帝之后,就开始贪图享乐,不再听取龚遂的建议;仅仅只当了27天的大汉天子,就因荒淫无度被权臣霍光给废黜了;与刘贺有关的群臣没有尽到臣子的本分而都被处死了,只有少数人免了死罪,其中就包括龚遂。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他因劝谏无果被罚以髡刑(剃去罪人的须发),并服四年筑城苦役。
汉宣帝刘询的皇位也是依靠权臣霍光得来的;即位后的几年,渤海附近的郡县发生了灾荒,饥饿的百姓纷纷起来反抗,太守也管不了。《汉书》曰:“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刘询听说此事后,便想委任一位有才能的人前去治理。
起初汉宣帝见龚遂的时候,还觉得龚遂年事已高,有点看不上,但是招架不住大臣的推荐以及劝谏;于是70多岁的龚遂就被宣帝封为了渤海太守,前去平叛。也就是这次平叛,成就了龚遂。
龚遂到任后,便下令:凡是拿锄头或镰刀的全部算良民;反之,拿兵器的就算盗匪。之后,府外的饥民纷纷解散;那些打劫或拦路的盗匪听说此事后,都放下了武器,换成了镰刀,然后龚遂才开仓放粮;这场危机才得以解决。
除此之外,龚遂还教老百姓务农种桑,并且自己亲力亲为,带头种田。自此之后,百姓安居乐业,诉讼案件也变少了。当汉宣帝刘询看到龚遂将渤海治理得井井有条的时候,就召回了龚遂。
在返京途中,龚遂手下有一个叫王生的人;一起陪同龚遂返京,并劝诫龚遂,不要将这次功劳算在自己头上,要低调些;否则会有性命之忧。龚遂按照王生的意思,将此次的功劳说成圣上的威德;汉宣帝刘询对此非常满意,最终给他两人都封了官。
由于龚遂没有居功自傲,凭借过人的智慧才得以善终。龚遂的一生,教会了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不管任何时候,也不管多大年纪,都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