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放风筝、斗鸡......古人这样过清明

大道知行 2025-04-04 08:56:19

清明

节气

/ QingMing

春和景明,细雨纷纷,桃杏灼灼……这是清明时节的风物景观。提起清明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扫墓祭祖,缅怀故人。

其实在古代,清明节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伤,还有万众踏青、郊游、戴柳、斗鸡等多种活动。

古人清明节的一天都是如何度过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踏 青

五代·赵喦《八达游春图》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到处生机勃勃,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被称为“踏青”。

古时又称:探春、寻春。

画面中,八名衣冠华贵之仕,骑着骏马出游,或回首召唤,或挥鞭促行,人马各有不同的神情与动态,相互间则有顾盼之联系。园林中的草木呈现新绿之色,马匹踏着轻快步,表现出春游之愉悦气氛。

插柳、射柳

明·仇英《人物故事册之捉柳花图》局部

清明前后,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

春阳照临,春雨飞洒,柳树成荫。

清明戴柳插柳风俗,一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祈求长寿的意蕴。又说与介子推有关,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折枝纪念,群臣纷纷效仿。

又传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或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人们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

清·道光皇帝《道光皇帝绮春园射柳图》局部

射柳也是清明时节古人热衷的项目。

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放风筝

清·孙温《红楼梦图册》局部

清明放风筝,有着丰富的寓意。

古人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在清明节时,人们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被风筝带走了。

虽然到了现代,这种剪断风筝线的习俗已逐渐淡化,但风筝依然是人们寄托情思的重要载体。

孙温对人物的发型服饰和生活场景的刻画,真实反映了明末清初生活的样态。无论远景近景,都可以细细把玩。

荡秋千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杨柳荡千)》

打秋千开始流行于南北朝,最早叫千秋,后为避忌讳,改为秋千。

唐代时已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元明清三代更是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荡秋千不仅增进健康,而且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受大众喜爱。

春天来了,仕女们走出闺房,在芳草地上相伴欢嬉,杨柳舞于春风,杏花映于春水,秋千架上,仕女的身姿轻盈如燕。

蹴 鞠

清·黄慎《宋太祖蹴鞠图》

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蹴鞠,最初用来训练武士。唐宋时期,蹴鞠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画中在前面踢球的两人分别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其弟宋太宗赵匡义,后面观看的四人分別是大臣赵普、楚昭辅、党进、石守信,明人唐文凤的 《题蹴鞠图诗》 云“军中之乐谅亦宜”。

斗鸡

南宋·李嵩(传)《明皇斗鸡图》局部

斗鸡在战国时已很盛行。寒食斗鸡在魏晋是尤盛。斗鸡之风,至唐代仍很盛行。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不仅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

画中唐明皇闲适逸豫,器宇不凡;斗鸡引颈收翅,曲足抬尾,争斗一触即发。全图既绘出了盛唐的歌舞升平。画作以史为镜,传递给当时及后世帝王一个朴素的道理:逸豫可以亡身,唯有居安思危、励精图治,才得国泰民安。

清明风起天地明洁,仲暮之交,

宜赶春和春住呢

◎本文来源:“扶光书店”,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