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乱局的源头居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话题引爆地,就是印度的印度部长戈亚尔。
似乎不只是对中国经济的一次冷嘲热讽,更像是对整个规则体系的一次警告。

作者-甜 编辑-甜
这位部长的核心观点可以简化为一句话,中国入世是对全球贸易秩序的一次“错误开放”,而长期以来的“欢迎中资”的政策,正在掏空别国的经济主权,那么,这种指责的背后,是愤怒?是不满?还是更深层次的经济焦虑?不妨一起来扒一扒,我们先把时间拉回2001年。
那一年,中国正式迈入世贸组织的大门,这一步是重大的,划时代的,不止对中国,对全球都是,就在不少国家欢欣鼓舞,期盼一个庞大的市场即将全面融入国际劳动分工时,有些声音开始冒头了。

后来事实证明,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市场,更是一个超级生产机器,从制造业到出口贸易,中国像开了外挂一样迅速崛起,可问题在哪?这些激进言论的核心点可不是对中国效率的佩服,而是对规则的不满,他们认为中国是一头“进了规则圈的狼”,利用低成本制造和巨大生产规模。
席卷了全球自由贸易下的蛋糕,却没有完全遵守游戏规则,有些国家甚至指责,中国的补贴政策以及被认为“不够透明”的商业运作,正在把全球制造业推向“失衡”,这一次,印度部长掷弹而来的论点,其实就在这里打转,认为中国是用自己的制度鳄鱼般扩张。

却让发达国家的产业链瓦解、让新兴经济体的就业压缩,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似乎正是他眼里这场贸易危机的祭奠台,我们不妨换个视角,把镜头拉回印度,印度与中国可谓是一对复杂的邻居,一个是全球制造业工厂,一个是发展中的服务业巨鳄,在经济舞台上,两国一直暗暗较劲。
可面对全球市场时,印度的体量和效率显然被压制,许多印度政客早就憋着一口气,为什么全球消费大多选择中国制造而对印度的商品不屑一顾?尤其是当印度看到中国制造业能够规模化和品牌化推进时,挫败感被无限放大,这位激进的部长最终暴露的是一种经济焦虑。

在争夺全球资本流入和市场份额的战斗里,印度始终处于被动,他们将中资视为一种潜在的威胁,并且非常愤怒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过度“宽容”,他直指一些国家“欢迎中资”的行为是在放任竞争失控,而中国资本的流入可能反过来影响当地的就业和产业链稳定。
这样的情绪并不孤立,印度近年来一直在强化贸易保护主义,试图减少中国商品对其本土市场的冲击,反过来,他们却发现中国的资本入侵正在经济领域扎堆生根,从科技到基础设施,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他们深感难以招架,这位部长的发言甩向的不仅是中国。

还包括全球贸易秩序本身,这种言辞的背后是一种愤怒的矛盾感,一方面,主动拥抱自由市场对本国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不合规则”的对手,他们却有着深深的敌意,他认为,“让中国入世”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因为这使得全球经济秩序放任了不同规则体系的对撞。
不仅是印度,在欧美国家近些年的贸易争端风暴中,也频繁出现类似的论调,贸易保护、供应链反思、中国制造的冲突,这些议题正在成为某些国家政坛热炒的主题,在中美贸易战最激烈的阶段,不少美国政客也曾公开表示,如果当年没有让中国入世。

那么全球经济体系或许会是另一副景象,然而,有意思的是,全球化的关键逻辑本质上就是互相依赖和渗透,不欢迎中资的提议,短期内可能为某些国家的本土产业提供保护,但长期来看,则可能割裂原本命运相连的产业链,印度部长的观点显然站在了反全球化的边缘。
他希望通过挡住中国资本的蠢动来重新定义规则,在这个言辞愈发激烈的时代,我们不得不问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真的错了吗?亦或这只是个带有地缘政治偏见的甩锅行为?从贸易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确实利用了自己的优势和制度,将规则的漏洞转化成了竞争力。

这是事实,但这是否该被全面否定?全球贸易秩序不可能止步于“防守”,只要仍在追求市场扩张和资本输出,类似的冲突在未来只会更加频繁,同时,全球化从来就不是一个能让所有国家平均获益的过程,十多年来,中国的成功也不是单凭入世顺风。
自身的生产力提升和国际战略组合才是制胜关键,如果放在公平规则的评估体系下,中国出局或避开,印度的利益是否真的能得到补偿?这恐怕没人敢打包票,而印度部长的一番言辞,更像是一种情绪化表达,他不仅传递了一种对中国现代贸易模式的不满。

也对本国应对能力提出了隐含批评,给中国贴上一个混乱标签并不能解决印度的经济痛点,相反,若过度放大这种敌视情绪,可能会对未来双边或多国协作带来更大的迷茫,显然,让中国躺着中枪并不能解决全球贸易危机的根源问题,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单一国家可以造成的局面!
规则、实力、策略、竞争,这是一个极度复杂的融合体,谁都不能轻易指责谁是“病毒”,印度部长的激烈发言,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姿态,而非经济的深刻剖析,全球化的机遇和矛盾永远是一枚双面硬币,不管是哪一国,唯有承认现实并寻找适配的答卷。

才能在未来的贸易乱局中占据一块稳妥之地,至于那些随时准备给中国“甩锅”的言论,或许在某些场合能博得掌声,但冷静下来,问题的核心从来都是如何化解共同难题,而不是自说自话的指责,走着瞧吧,这场关于中国、关于全球经济的争论,绝不会就此打住。
这或许才是未来的常态,毕竟,这世界的贸易动荡绝不仅靠一个部长的一席话就能撼动规则,但腔调疯狂的背后,往往透露了最真实的情绪裂缝。
参考信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