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又有谁知道,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坚守一片荒山二十年是什么滋味?
我叫王建国,今年52岁,是江南县青山镇的一个普通村民。说起我们村的王长寿,那可是个让人又敬又怕的主。这老头倔得很,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1995年那会儿,我刚从砖厂下岗回村。记得那天下着瓢泼大雨,我躲在村口的牌坊下避雨,看见长寿大伯顶着暴雨往山上跑。村里人都知道,长寿大伯在后山有二十几箱蜜蜂,那可是他的命根子。

“长寿,别去了,山上那么危险!”我冲着他的背影喊,可他充耳不闻。
那场暴雨下了整整三天,山上的泥石流冲毁了长寿大伯的全部蜂箱。等雨停了,我们上山一看,二十多年的心血化为乌有。蜂箱碎了一地,蜜蜂全都淹死了。

长寿大伯蹲在地上,一言不发。那一刻,我看见他的头发一夜白了大半。
“卖了吧,这山头。”二伯过来劝他,“开发商看中了,五十万,一分不少。”

长寿大伯抬起头,眼神坚定:“卖?这是祖上留下的地,我就是死,也得给它种上果树。”
他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连媳妇儿珍藏的金戒指也没留下。他媳妇实在受不了,收拾包袱回娘家去了。

村里人都说他傻,背地里叫他”傻子长寿”。可他根本不在乎,每天天不亮就背着工具上山。那会儿山上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他就用铁锹一锹一锹地挖。
第一年,他种下一百棵果树苗,到了秋天只活了九棵。有人劝他:“算了吧,这山头种不活果树。”他不说话,第二年又种了两百棵,这回活了二十三棵。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山上慢慢有了些绿意,长寿大伯的腰也越来越弯。我常常看见他跟果树说话,好像那些树是他的孩子。
二伯又来了,这回开发商加到八十万。长寿大伯头也不抬:“我种的不是果树,是希望。”

那年夏天,青山镇遭遇了特大干旱。山上的泉水都干了,果树一棵接一棵地蔫黄。长寿大伯就用扁担一趟趟地挑水上山。从早到晚,八十趟,他的肩膀都磨出了血。
村里人说他是”魔障了”,可他不管。就在大家都觉得这些果树要完蛋的时候,他在山腰上发现了一口老井。那井不知有多少年了,他自学了打井的手艺,一点点地把井凿深,终于找到了水脉。

树活了,可新的问题又来了。第一批水果卖不出好价钱,烂在仓库里。开发商抓住机会,这回出到两百万。
“长寿,你都快六十了,何必再受这罪?”二伯又来劝。

长寿大伯摇摇头:“再等等,我这果子可不一般。”
他说得对,这果子真不一般。省里的农业专家来考察,说这品种独特,适合本地气候。后来,果园获得了省级农业示范园的称号。游客开始多起来,不少城里人开车来采摘,还说这水果特别甜。
村里人的态度变了,纷纷来帮忙。政府修了观光道路,建了休闲区。如今,整个山头都成了景区,一年收入过百万。
最让人感动的是,长寿大伯的媳妇回来了。那天,她站在山脚,看着满山的果树,眼泪哗哗地流。
回想这二十年,长寿大伯从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他常说:“认准的路,走下去就是了。”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这样的”傻子”,需要这样一些认准一件事,然后坚持到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