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保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承载着保障、安心与希望,在岁月的流转中默默编织一张安全网。那些或温馨、或感慨、或曲折的与社保有关的经历,是否都藏在您心间,等待诉说?
”







时光的刻度,社保的足迹


我的办公桌紧挨着老社保大厅的玻璃窗。30年里,这方寸之间的窗台摆过搪瓷缸、保温杯、老花镜,见证过无数双颤抖的手递来的证件,如今摆着扫描仪和电子签名板。玻璃上的雨痕旧了又新,窗外的面孔换了又换,那些攥着劳动合同、捧着档案盒的手,始终在讲述光阴的故事。
1996年的一天,老周抱着铁皮饼干盒走进社保大厅时,窗台上的君子兰正开着。盒子里装着泛黄的工资单,从1972年进印刷厂当学徒的第一张工资条开始,整整齐齐码了24年。
“同志,这算不算视同缴费年限?”他手指点着红头文件上的铅字。那时全省刚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我们翻着砖头厚的《工龄审定细则》,在略显霉味的档案室里翻找他的调令存根。核定工龄那日,他掏出皱巴巴的烟盒纸,认真记下“每月缴48元”,并反复确认:“等退休了,真能按月领钱?”看着窗外的梧桐树影在他脸上摇晃,我认真地点了点头。
2005年,一位穿灰西装的女士来到社保大厅。她原先是纺织厂工人,下岗后开了8年杂货铺,“养老保险断缴”几个字像根刺始终扎在她的心头。根据当时的补缴政策,我们仔细核对她的缴费证明,按照当年的缴费基数进行一次性补缴核定。当她终于凑够15年缴费年限时,眼角激动的泪花仿佛诉说着这些年的艰辛和不易。
时间来到2017年,一位穿冲锋衣的小伙子举着手机走进办公室,屏幕上是他在3个省的参保证明。“我在深圳缴过5年,杭州3年,现在咱们这儿能接上吗?”他说话的口音带着南腔北调,像他的养老保险账户一样折射出多年来辗转多地的工作经历。
那时养老保险跨省转移已经实行,我帮他办理了跨省转移合并缴费记录申请。3个月后,跨省转移审批通过,当看到累计12年缴费年限时,他忽然红了眼眶:“结婚后为了家庭稳定在本地找个事做,没想到外地的社保也能转回来。”
智能手机普及后,窗口冷清了许多。一天正值暴雨,穿着军绿色雨衣的外卖员小陈进来就问:“大哥,能教我用手机缴养老保险费吗?”小陈的手指在屏幕上划得飞快,像在抢单。他给我看骑手后台的接单记录:“每个月跑够400单,就有钱按灵活就业人员缴社保费了。”当缴费成功的提示音响起时,他长舒了一口气:“起早贪黑跑单总算没白辛苦。”
后来他常来打印参保证明,说再拼搏几年就回老家开奶茶店。去年秋天,参保凭证和营业执照并排贴在他的朋友圈,配文写着:“五险一金酿的甜,比珍珠奶茶实在。”照片里,他站在新店门前比心。
窗外梧桐长满新绿,柜台上的叫号机正在播报:“请A038号到54号窗口。”30年时光在玻璃上凝结成雾,那些曾经焦虑的、迷茫的、期盼的面孔,最终都化作养老金月复一月的到账提醒。当春风再度漫过窗台的电子签名板,那些曾经用红头文件确认的工龄,将化作云端跳动的字节,在数字星河里续写时光的刻度。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第7353期 第06版“我和社保那些事”专栏)


【社保故事汇】社保路上 二十八载守初心
【社保故事汇】哒!“卡”住幸福每一刻
【社保故事汇】在档案里“挖呀挖” 种出晚年安稳花
【社保故事汇】京津冀协同办 让婆婆放下了心
【社保故事汇】时光“摆渡船” 承载尘封的参保记录
【社保故事汇】分外牵挂:她还会退保吗?
【社保故事汇】社保在侧 岁月流淌皆暖音
作者丨耿红星
编辑丨邱 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