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电视和家居用品制造商之一海信的总裁表示,全球芯片短缺可能会再持续两到三年,然后才会结束。
从消费电子公司到汽车制造商,各行各业都在应对半导体短缺的问题。这导致游戏机等产品短缺,制造商难以跟上需求。
包括电动汽车制造商在内的中国企业也感受到了压力。
电视和家用电器制造商海信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也受到了一些影响。这家总部位于青岛的公司总裁贾少谦表示,其产品的生产成本有所上升,但业务仍然正常。
“海信制造家电和消费品,这需要相对简单的芯片。虽然供应紧张,成本上升,但我们的业务仍然正常,”贾少谦总裁说道。
贾少谦总裁说,大多数芯片进口到中国,最终产品在中国制造后再出口。自特朗普担任总统以来,美国和中国一直陷入贸易战,贸易紧张局势持续到今天。
半导体已经成为两国之间的一个紧张点。美国一直希望切断中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与美国技术的联系。
许多因素导致芯片短缺,包括大流行开始后全球范围内的封锁导致对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激增。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战也导致企业囤积供应。
贾少谦总裁表示,如果全球贸易争端“没有大问题”,芯片短缺“可以在两到三年内解决”。
“否则,如果国家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制裁继续下去,真的很难估计,”贾少谦总裁说。
全球主要高管预计芯片短缺将持续到 2022 年。有些人甚至认为它可以扩展到此之外。
美国、欧洲扩张
海信可能并不为许多消费者所熟知,但在过去几年中,该公司一直在寻求在一些关键市场提升其品牌。
该公司是 2020 年欧洲杯和世界杯足球赛的赞助商。并且它有在中国以外进一步扩张的雄心。
到目前为止,海信一直在寻求通过收购外国品牌和许可交易在全球扩张。该公司还扩大了海外制造业务,并在世界各地开设了研发办事处。
目前,海信约40%的收入来自海外。贾说,他希望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公司 50% 的业务将来自中国以外的地区。
贾说,这家消费电子巨头的下一步国际推广将专注于开发自己的海信品牌产品。
“它是母品牌......在现有品牌正在减少并暴露出差距的地区,我们将用海信品牌填补空白,”贾说。“这样,我们就会把我们的品牌发展好,按照模式从低端发展到中端,直到我们可以生产出高端产品。”
已经有少数中国品牌成功打入了欧洲市场,但在美国的情况较少。在智能手机领域,小米、 Oppo、Vivo 和华为等公司做得很好。
但中国品牌的成功也伴随着政府的审查。美国政府指责华为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该公司一再否认这一说法。
贾说,他相信对中国品牌的负面情绪不会阻止海信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消费者对中国品牌有一些误解,但这些通常不是海信从事的相关行业。我们制造家电。只要我们以低成本创造价值,技术领先,提高我们的服务和质量,消费者仍然会喜欢我们——在中国或全球,”贾说。
“我们这几年在欧美市场发展迅速,没有受到影响,这说明消费者会掏腰包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