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 / 吴子鹏)据央视新闻,有从业者表示,自开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的热度持续攀升。当前,工厂订单已排得满满当当,并且新订单仍源源不断地涌入。机器人正迅速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对于生产厂商而言,已然进入 “比拼量产” 的阶段。
人形机器人爆单,厂商紧急推进量产这一轮人形机器人需求的爆发,源于宇树机器人在 2025 年央视春晚的精彩亮相。在一场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的表演中,宇树 H1 机器人顺利完成 130 个复杂舞蹈动作,实现了全球首次全 AI 驱动的全自动集群人形机器人表演,这一事件成为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标志性里程碑,从多个维度有力地推动了行业的进步。
春晚表演成功打破了公众对机器人 “冰冷工具” 的固有刻板印象,充分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娱乐、艺术领域的巨大潜力。春晚过后,宇树科技的产品销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在人形机器人全球出货量方面暂居首位。宇树机器人爆火之后,整个人形机器人市场需求急剧增长,各大人形机器人公司纷纷争抢有限的可用产能。据相关报道,珠三角地区多家机器人制造企业近期订单量呈现出井喷式增长。部分工厂为了在 “五一” 前完成交货任务,生产线工作量飙升至日常的 10 倍,工人不得不实行三班倒作业。为了应对这一旺盛的需求,珠三角机器人产业园区新增了十余条自动化生产线,部分企业还向长三角、成渝地区拓展生产基地。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产量的逐步提升,人形机器人的成本也在快速下降。整机制造成本从 2018 年的 300 万元降至如今的数十万元。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主要得益于伺服电机、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本土化率的提高,以及人形机器人技术标准化和系统集成能力的提升。
根据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分析,在单台人形机器人成本结构中,各零部件产业价值占比分别为:行星滚珠丝杠 19%,无框力矩电机 16%,减速器 13%,力传感器 11%,空心杯电机 8%,IMU 等平衡类传感器 2%,其他零部件 31%。
因此,2025 年极有可能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特斯拉原本计划在 2025 年生产 5000 台 Optimus,随后又将这一目标进一步提高到 1 万台。与此同时,国内的众擎机器人、宇树机器人和优必选也在积极提升产线效率,规划产能在 1000 台至 5000 台之间。预计到 203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 100 万台,2060 年保有量或许会突破 30 亿台。
随着人形机器人发展方向逐渐明晰,广东、山东等多地将 “具身智能” 列为 2025 年重点工作,北京、上海等地也发布了相关激励政策。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催化下,产业链融资规模急剧增长,2025 年前两个月的融资额已接近 2024 年全年。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已呈现出多层级的发展特征,包括以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优必选为代表的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大型科技企业,以比亚迪、小鹏汽车为代表的整车企业,以及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企业。目前,国内机器人相关企业已超过 83.5 万家,2025 年新增注册企业 3.4 万余家。
三大场景引领人形机器人落地潮产业人士称,原本大家都在期待工业人形机器人的爆发,预计这可能要到 2026 年或 2027 年,然而教育、租赁和服务业这三大市场却率先实现了落地应用,订单占比显著上升。
央视新闻报道指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丰富多样,不少高校的实验室对人形机器人有着强烈的需求。深圳技术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李志伟表示:“以前只能利用工作站和服务器进行仿真实验,有了实物机器人之后,对实验的助力非常大,可以将平时学到的自动控制原理、编程语言应用到机器人上,还能进行一些上层开发。” 另外,成都锦城学院与企业合作推出人形机器人 “锦小智”,支持《机器人操作系统(ROS)》等课程实践,学生可通过二次开发实现功能拓展,形成 “千人千智” 的创意生态。
实际上,不仅高校有需求,K12 教育领域也引入了人形机器人。例如,北京二中通过人形机器人开展《初识机器学习》课程,学生通过手势识别、语音交互等实践操作,掌握算法模型开发逻辑。
服务业的需求同样在快速增长。通过大模型与多模态感知技术的融合,人形机器人实现了 “感知 - 决策 - 执行” 闭环,这使其能够涉足更加开放的服务场景。目前,商场、景区对租赁机器人的需求十分旺盛,比如张家界景区日租 30 元 / 小时的外骨骼机器人,常常供不应求,即便排队也不一定能体验到。此外,在文化传媒领域,机器人参与新闻报道、品牌营销,有效提升了互动体验。
在租赁市场,需求更是多种多样。从业人士称,一手人形机器人价格相对较高,例如宇树 G1 售价 9.9 万元,H1 高达 65 万元,且并不具备通用特征。因此,租赁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异常火爆。租赁成本仅为日租 5000 元至 1.5 万元,对于租赁企业来说,大约 10 天左右即可回本。对于客户企业而言,通过租赁可以降低试错成本,尤其适用于短期活动(如开业、展览),能够满足 “尝鲜” 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人形机器人的需求中,45% 用于商场开业造势,30% 服务于科技展会,25% 用于景区引流。租赁商提供 “机器人 + 操作员” 打包服务,日租万元级产品涵盖运输、保险等成本。
结语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以超乎预期的速度开启全新纪元。春晚的破圈效应不仅点燃了消费端的热情,更极大地促进了技术落地与商业场景的深度融合。当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产业链协同加速、政策红利持续释放,2025 年或将成为人形机器人从概念迈向大规模商业化的关键转折点。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租赁市场的灵活模式、服务业的场景重构,共同描绘出一幅 “技术普惠化” 的美好图景。
随着人形机器人落地速度的加快,具备制造能力的企业愈发重要,珠三角制造企业正迎来一轮全新的发展机遇。这些企业与人形机器人厂商携手,正站在人类与机器人共生时代的破晓时刻,共同迎接未来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