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六姊妹》收视率一路飙升直接破5 ,口碑也实现了大逆转,就连央视都下场为它发声,这热度真不是一般剧能比的。但在我看来,这剧真有大家说的那么好吗?

先来说说这剧的优点。《六姊妹》在服化道上确实下了大功夫。故事从20世纪60年代的淮南老城展开,灰扑扑的工装、斑驳的搪瓷缸,还有街坊四邻端着饭碗串门的场景,一下子就把观众拉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特别是何家那个总飘着煤烟味的小院,窗台上晾的萝卜干、门帘上打的补丁,这些细节真实得就像能闻到旧时光的气息,让人不得不佩服剧组的用心。
而且演员们的演技也很在线,刘钧饰演的何常胜,把一个有“生子执念”的父亲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给女儿们起名时,眼里藏不住的失落;大年三十那场戏,嘴上夸着女儿懂事,转身砍树的斧头却抡得火星四溅,这演技,绝了!梅婷、陆毅等演员也都凭借扎实的演技,成功塑造了各自的角色,让观众很有代入感。

不过,这剧的槽点也不少。就拿剧情来说,编剧对年代感的把控,时而在线时而拉胯。
老三两口子下海经商这段,本应该是充满波折的创业史,结果镜头一切,直接就衣锦还乡了,皮衣墨镜大金链,这“空降暴富”的剧情,把观众当三岁小孩糊弄呢?哪怕加个夜市摆摊被城管追的桥段,都比这来得真实可信。
还有大姐何家丽下岗那段,国营厂改制这么大的事儿,轻飘飘一句“优化组合”就带过了。
她男人是机关干部,自己又是老资历,怎么就偏偏裁到她头上了?这么关键的时代阵痛,就用“打麻将消沉”这种老套戏码敷衍过去,当年下岗潮里千千万万工人的心酸,可不是麻将桌上的几句谈资就能概括的。

再讲讲情感逻辑,有些地方也让人摸不着头脑。何常胜临终前给外孙起名“何向东”,想借此解开自己重男轻女的心结,这剧情怎么看都像是创作者给观众喂的安慰剂。现实里有多少像何常胜这样的人,到闭眼都没能放下执念,这剧却简单地用一个名字就解决了矛盾,太理想化了。
《六姊妹》口碑逆转,央视发声力挺,可在我看来,它依旧没能摆脱当下年代剧的创作困境。既要讨好年轻观众的猎奇心理,又想满足中老年观众的怀旧情怀,结果往往是两边都不讨好。
隔壁《小巷人家》敢把主角在时代浪潮里的挣扎、国企改制的残酷展现出来,所以能成为爆款。而《六姊妹》呢,就像一本精修过的老相册,虽然边角泛黄做旧得很有年代感,可相片背后那些褶皱的人生,那些真实的酸甜苦辣,却被弱化了。

观众想看的,不仅仅是表面的年代感,更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血肉与灵魂。《六姊妹》的六姊妹,本应是折射时代的棱镜,可现在却更像是导演手中的提线木偶,被生硬地操控着推动剧情。
年代剧不是不能虚构,但虚构得有个限度,得扎根在现实的土壤里,不然观众可不买账。当观众开始质疑“何家艺怎么突然就有钱开服装店”的时候,就说明这部剧已经在真实与悬浮之间失衡了。
真正的年代感,不在那些搪瓷缸和的确良衬衫里,而在那些经得起反复推敲的人性抉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