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历史上的评价并不好,但不妨看看他做了什么

边白说文史 2025-04-19 19:52:26

诸葛亮死后,很多人认为无能的刘禅肯定无法治理蜀汉,蜀汉肯定会立马灭亡,可事实却是蜀汉在刘禅的治理下延续了二十年。

虽然外部的影响很大,让刘禅有了喘息的机会。曹丕死后,曹叡即位。曹叡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可是他的身体素质不好,早早病逝。

可曹氏后代的子孙却没有了祖先那样的气力与手段,最后大权落到了曹爽和司马懿手里。因此曹魏这几年的内部是比较动荡的,所以他们没有心思再去攻打蜀汉。

但也不得不说,刘禅有一定的治理能力,不妨看看他都做了什么事。

刘禅虽然表面上没什么心眼,但他的心里跟明镜一样,知道什么人可用,什么人需要除掉。

诸葛亮死后,刘禅才真正掌握了大权。当时,朝中的许多大臣也开始分析刘禅的心理,认为诸葛亮在时,已经架空了刘禅,如今他死了,刘禅心里肯定是高兴的。

有大臣这样猜测,但没有几个人敢直面的诋毁诸葛亮。然而,就有这样一位不开眼的大臣,他叫李邈。

他对诸葛亮北伐的事情一直不满,在诸葛亮死后便上奏刘禅,说诸葛亮的死是大快人心的一件事。

刘禅看了他的奏折,并没有他臆想的那样高兴,反而大怒,当即就派人将李邈处死了。

其实,在诸葛亮去世后,很多人的矛盾,日益突出,连装也不装了。

杨仪与魏延两人的恩怨由来已久,在诸葛亮生前,两人还能在诸葛亮的调解下平和相处,可诸葛亮一死,两人便翻了脸。

杨仪心胸狭窄,没有容人之量。如今没了诸葛亮的阻拦,他毫不犹豫地杀了魏延,还灭了魏家三族。

刘禅封他做军师,但没有实权,这让他很不满。于是他开始说刘禅的坏话,刘禅对此却并没有介意,只是训斥了他几句。可他不知悔改,刘禅便将他流放了。

可他仍不老实,刘禅决定除掉他。杨仪也感知到了自己的处境,便自尽了。

为了更好地稳定大臣,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便下令废除了丞相,并且还将军权与政权分开了。他封蒋琬为大司马,也就是丞相一职,军权却给了费祎。

刘禅的这一做法,是不是表明他对诸葛亮真的有意见呢?

其实诸葛亮与曹操的官位是一样的,只是诸葛亮没有不臣之心,即使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军权与政权一手抓,他也没有想过背叛刘禅。

而且诸葛亮生前也说过军权与相权应该分开,这样皇权才能更安稳。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刘禅都看在眼里,又怎么会怨恨诸葛亮呢?

刘禅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好,尤其是那句“乐不思蜀”,让大家将他想成了一个懦弱无能的君主形象。

可在诸葛亮去世后,他也在尽心竭力地治理蜀汉,他在政治上的改革也颇有建树。而且刘禅在治理蜀汉的二十年中,他们的经济也越来越好。

可能他的军事能力有所欠缺,但他也算得上是一位仁君。

他投降曹魏,并说出“乐不思蜀”这句话,确实让人觉得他很没有骨气。

可他这样做,却实实在在地保全了很多人的性命。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