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这是《中庸》第二十章的开头部分。孔子把“政”比喻成了“蒲卢”。这“蒲卢”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与孔子说的“政”到底有什么关联?我们先来看看古代两位“大儒”的解释:
(1)即蜾蠃( guǒ luǒ):寄生蜂的一种,细腰。《礼记·中庸》:夫政也者,蒲卢也。 郑玄注:蒲卢,蜾蠃,谓土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桑虫,蒲卢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政之於百姓,若蒲卢之於桑虫然。
郑玄是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他认为蒲卢就是土蜂,因为诗经里说蒲卢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土蜂把其他昆虫的孩子抓去将它们变成自己的孩子)。其实这是对土蜂习性的美丽误会:土蜂有雄有雌,捕捉螟蛉等幼虫作为其幼虫的食物﹐古人误以为收养幼虫。故此郑玄联想到:“施政于百姓就像把百姓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 ”
(2)芦苇。见朱熹集注。后因以“蒲卢”比喻对百姓的教化。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他引用了北宋沈括的说法:沈括以为蒲苇是也。“以人立政,犹以地种树,其成速矣,而蒲苇又易生之物,其成尤速也。”
也就是说:“政令的实施要像芦苇的生长速度一样能够快速实施。”
上述的两种解释,哪个在我眼里是正确的呢?都不对!首先,蒲卢的意思就是“蜾蠃”(土蜂)而不是“蒲苇”,辞书之祖《尔雅》里明确把蒲卢定义为蜾蠃,但郑玄对此的引申解读却是错误的。为什么?我们看接下去的一段: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结合上下文,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孔子认为施政的关键在于“人”,而这个“人”明显就是指“君主”。因为上一段的“文武之政”即指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令。这一段的意思是:因此施政关键在于人,依照自身的要求来用人(能录用人才的最终决定权不是君主还能是谁?);依照道德标准要求来修身;依照“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来修订道德标准。
为什么孔子要把“蒲卢”(土蜂)比喻成“政策”呢?先来看一下古代关于这种昆虫最初的认知:土蜂名叫蜾蠃,属于细腰蜂一类。只有雄性而没有雌性,不交配不生育。出自《诗经·小雅·小苑》的诗句“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说有一种叫蜾蠃的小虫,无法自己生育后代,只好把螟蛉衔回窝内抚养。

后人根据这个典故,就把收养的义子称之为“螟蛉之子”。所以孔子把“政令”比喻成“蒲卢”的意思明白了吗?就是“政令”本身是不会“繁育后代”的,它只会“寄生”在活着的“君主”身上!前面“人道敏政,地道敏树”的意思是:君主勤政则政不死,土地上多种树,树木成林才更容易存活。就是将“勤政”类比“多种树”。最后总结时把“政”比喻成“蒲卢”是为了要提醒鲁哀公:“政”一旦死了(停止),是不会再有“后代”了。前前后后都在强调“政”是离不开“人”的,而这个“人”就是“君主”!
因此,纵然是古代的儒家“大牛”也会有理解偏差的地方,读后感式分析可以休矣。还是那句话:我们更要注重从文理逻辑上去分析古人的真实意思。至于后来又有人分析“蒲卢”是“葫芦”,那就扯得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