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国君
当美国西雅图的雨季来临时,齐国君打包了十五年的研究成果,飞回杭州。
这位AI大牛的归来,揭开了这些年来,顶尖科学家们的"返乡潮"境况。

2005年的中科大校园,22岁的齐国君拿到了郭沫若奖学金证书,这是自动化系本科生的最高荣誉。
四年后,他带着博士学位走进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只用三年半再夺电子工程哲学博士,创下华人学者"七年双博"的纪录。
这份学霸履历,连他的导师都感叹:"他像台精密运转的AI,永远提前完成算法。"

2014年,29岁的齐国君同时拿到两个offer:IBM研究院研究员和中佛罗里达大学教职。
他选择"双线作战",白天在IBM实验室教计算机识图,晚上在大学讲堂讲数据挖掘。
这种疯狂节奏持续四年,直到2018年华为抛出橄榄枝,他成为美国研究中心最年轻的技术副总裁,年薪直逼七位数。

在西雅图创立OPPO研究中心时,齐国君干了两件大事:让手机摄像头识别42种方言手势,教会AI同时听懂语音、文字和表情。
这项突破让OPPO Reno系列拿下全球AI拍照评分榜首,也让他收获"机器导师"的称号。
西湖大学官网这样介绍:"他开发的模型,能让AI像人类一样综合处理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

2022年秋,一封来自杭州的邮件改变了他的轨迹。
西湖大学开出特殊条件:实验室自主权,团队组建费,外加"不设KPI"的宽松环境。
经过18个月交接,他带着三大箱研究笔记回国,实验室白板上至今留着离美前夜写下的公式,后来成为多模态算法的核心框架。

齐国君并不是个例。过去五年,硅谷流失了至少37位华人AI专家,其他领域,也有很多人才选择归国。
结构生物学家颜宁本是普林斯顿终身教授,2022年她选择回归,如今她在深圳医学科学院的新实验室里研究冷冻电镜。
她的团队破解了新冠病毒侵染细胞的动态过程,为疫苗研发缩短了三个月黄金期。

段路明教授是2021年从密歇根大学归来的科学家,他回来以后带领团队把离子阱量子比特数量从12个提升到50个,创下亚洲纪录。
而他最骄傲的不是论文影响因子,而是让量子计算机体积缩小了60%,现在仅需三个冰箱大小的设备就能运行。

陈宇翱教授在2011年就归国,他是潘建伟的学生。
2024年7月,潘建伟和陈宇翱等人一起成功解构了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在量子领域迈出很重要的一步。

归国的人才还有很多,我们逐渐在摆脱替别人“培养人才”的帽子。这不仅是中国科研环境改善的结果,也是对国家认同感增强的表现。
最后,想对这群科学家说一声,欢迎回家。也对还未踏上归途的中国人才说一声,期待你们的归来。
-END-
信息来源:
1.环球网-3.24-《又一位科学家从美回国,AI专家齐国君加盟西湖大学》
2.极目新闻-3.25-《顶尖专家齐国君自美归国,曾去盖茨家吃烧烤,拿过华为总裁奖》
3.西湖大学-齐国君博士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