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数量全球第一的中国,为什么买瓶退烧药这么难

晨晨谈国际 2023-01-09 19:34:04

从2022年12月份开始,随着全国各地陆陆续续开始放开管控,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悄然开始。

全面放开,意味着一波大规模的感染即将开始。

应对这种局面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药物,尽管病毒的危害性已经大大减少,但是面对未知的恐惧,很多人开始了疯狂抢购药物。

最受“欢迎”的退烧药和连花清瘟,早早就断了货,很多药房已经一药难求,为此很多人甚至挤进了医院求药,严重挤兑了医疗资源,“天价药”也频频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是我国药的生产力不够吗?

其实我国是世界上的制药大国,药企数量全球第一,截止到今年,全国的制药企业超过7000家,全国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超过60万家。

就拿人们疯抢的布洛芬为例,仅仅是这种药品,全国有超过500多家企业拿到了生产许可证,每天可以生产巨量的药物,完全能满足人民所需。

所以这次缺药跟产能没关系,主要还是因为这几个方面。

第一、药的需求量。

如果把时间拨动到上个月,现在这些所谓的“必备药”,只是一些无人问津的冷门药,同样以布洛芬为例,这种退烧止痛的药物,很多人一辈子都用不上几次。

而由于药的特殊性,国家对于药品的保质期有着严格的管理,生产过多根本用不上,只会造成浪费。所以这些药物的储备量并不大,这也是造成药稀少的一个原因。

但早在全面放开之初,各大药企已经在全力生产了,大量的“必备药”即将涌入市场,不过生产跟运输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中间形成了一个空档期。

第二、不良商贩。

空档期的存在给了这些不法商贩可乘之机。

这些不良商贩,利用信息差和人脉关系,提前扫空药物,利用朋友圈和所谓的“群”来卖药,这些药的价格堪称“天价”,10块的卖到几十,几十的卖到上百元,甚至还出现过12.9的布洛芬卖到2500的情况。

尽管如此,加“群”的反而人越来越多,药根本不愁销路,人们加着一个又一个的群,好像每多一个群,就多一份安全感一样。

马克思的《资本论》提到:

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

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而这次,有些人的利润应该不止300%了,所以尽管国家在严厉打击,但还是有人铤而走险。

这就造成了有的人手中药物堆积如山,而确实有需求的人一药难求,只得去买高价药。

第三、网络。

网络其实是导致人们买药难的最重要的一点,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人们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网络在方便了人们的同时,也让不良商贩和媒体借此炒作,疯狂传播“缺药”的消息,加上很多已经阳了人“现身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的恐慌。

再加上大面积的阳性病例不断在身边出现,让本就处于观望态势的人,也忍不住加入囤药的行动中。

他们跑遍城市每一个药房,只要是能跟防疫挂上钩的药物,他们不分好坏,不看疗效,甚至不管价格,一股脑的往家里搬。

其实大量囤积药物,只能满足心理上的安慰,浪费了钱财不说,能用到的没有几样,还严重挤占了医疗资源,让真正有需要的人没药可用。

而且大面积的阳让很多人风声鹤唳,一有点不舒服,就开始乱吃各种药物,药物的相生相克,他们也不管,只知道多吃几种药就应该安全了。

最后疫情没能击垮他,药物却让他真正进了医院,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

那肯定有人要说了:我在网上看到的全是阳了的新闻,身边的人也都是这样的情况,确实该多屯点药啊。

这确实是事实,只不过是少数情况罢了,因为这涉及到网络的一个逻辑——只有惨、可怜、不幸、痛苦这些话题才有热度。

无良商人的炒作和囤积,加上无良媒体的宣传,才是导致现在买药难的根本原因,家里备点药是好事,但不是这样疯狂囤积,不利己更不利人。

从之前的“盐王爷”“蒜你狠”“豆你玩”再到如今的“药你命”,每次都是这样,花高价钱买了一堆东西,能用上的能有多少呢?

所以还是清醒一点吧,理智买药!身在制药大国担心买不到药,这本来就很可笑。

0 阅读:21

晨晨谈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