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人知道,结节根源在肝脾!这个“黑不溜秋”的中药是对付结节

老白的记事本 2025-04-01 08:02:53

很少人知道,结节根源在肝脾!这个“黑不溜秋”的中药,是对付结节的一把好手

你以为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等只是甲状腺、乳腺的问题?其实根源在肝脾!

许多患者摸着颈间肿块、胸前硬结,看着检查报告上的"3级""4a级"心惊胆战,手术切除后却反复复发,正是因为忽略了肝脾失衡这一深层病机。

中医外科典籍早有明示:《外科正宗》云"郁怒伤肝,思虑伤脾,气郁痰凝则成瘿瘤",瘿瘤即现代所称结节。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互为表里。若肝脾失调,肝气郁结则疏泄失常,脾土虚弱则运化失司。脾虚不运,水湿停聚成痰;肝郁气滞,气血瘀阻成瘀。痰瘀互结于经络,则发为结节。正如《金匮要略》所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肝脾失和,气机紊乱,痰湿瘀毒乘虚聚结,结于颈项胸膺。

“黑不溜秋”的散结中药——乌梅

乌梅,这味看似不起眼的黑色果子,实为消瘀散结的"隐藏的良将"!

其味酸涩性平,入肝、脾、肺经,既能收敛浮越之阳气,又可生津润燥。关键在于其独特的"酸收"之力——既能收涩耗散之精气,又可化阴生津,如同给干涸的经络注入活水,使痰瘀自消。

它的作用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多,既能拿来直接敷在皮肤表面,也能吃进肚子里去,既能把身体里的坏东西赶走,又能让虚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起来。

更妙的是,乌梅配伍巧妙可建奇功:与玄参、贝母同用,能软坚散结;佐以柴胡、白芍,可疏肝解郁;配夏枯草、猫爪草,专攻痰核瘰疬。

现代药理研究更证实,乌梅中的柠檬酸、苹果酸能改善微循环,促进结节吸收。这味"黑不溜秋"的中药,实为消结防变的上佳之选。

医案实录

像这个梁女士,年39,初诊的时候说3年前因情绪波动异常,抽血检查发现甲亢,之后一直吃激素类药物维持甲状腺功能,情绪一直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1年前又开始咳嗽、常吐黄白痰,经行腹痛腹胀,乳胀腰酸,到医院复查,又发现了甲状腺双侧的结节和卵巢囊肿。

而且常感胸闷胁胀,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淡紫边有瘀点,苔白腻,脉弦细涩。

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舌脉表现,辨证为肝郁脾虚型癥瘕

治法:疏肝健脾,化痰消癥,佐以活血。

内服方:乌梅,柴胡,白芍,白术,茯苓,浙贝母,夏枯草,莪术,三棱,生牡蛎,炙甘草

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经前1周加服三棱、莪术各增至9g,经期停药。

结果如何?二诊,胸闷腹胀减轻,二便调,睡眠改善。守方加郁金,增强行气解郁之力。

三诊,全身症状基本消失,复查甲状腺结节和卵巢囊肿均有缩小。原方去莪术,加黄芪健脾益气。

用药不过2个疗程,诸症悉平,复查卵巢囊肿、甲状腺结节消失,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调理思路

本案以乌梅为君,取其"酸收"之妙。一则收敛肝气之横逆,再则化阴生津润燥,配合柴胡、白芍疏肝柔肝,白术、茯苓健脾祛湿,针对患者肝郁脾虚之本;

莪术、三棱破血消癥,浙贝、夏枯草化痰散结,针对患者肝郁脾虚之标。

全方攻补兼施,痰瘀并治,既补肝郁脾虚以固本,又化瘀、化痰、散结以治标,标本兼治,共奏良效。

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过大,情绪不畅,肝气组织,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皆暗耗肝脾功能。结节反复发作者,考虑是肝郁脾虚!乌梅配伍化瘀散结药,既能治本疏肝补脾,又可治标消癥,堪称“标本兼治”的经典组合。下次若遇顽固结节,不妨换个思路——补好肝脾,结节自然消散!

“医者,仁术也,博爱之心也。当以天地之心为心,视人之子犹己之子,勿以势利之心易之也。”对一位医生来说,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亲眼见证每一位病患从疾病的漩涡挣脱出来,逐渐康复。

也正是这一张张笑脸、一句句肯定,照亮了我,日复一日的行医之路。让我在当医生的这20多年,遇困则助,见难必援。

0 阅读:122
评论列表
  • 哇.中医好历害的对付。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找存在合理理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比如小和尚、andy、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用户13xxx92、雪尘、390155483、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wQ、 哆啦A梦)。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