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曾经抛出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观点:美国必须做好同时跟中国和俄罗斯开战的准备,而且还要确保能打赢。
这话一出口,网上炸开了锅,有人觉得这是疯言疯语,有人觉得是赤裸裸的挑衅。

2022年初,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突然升级,俄军在乌克兰边境集结了重兵,搞得全世界都盯着看。美国带头,北约国家齐声谴责,还甩出了一堆制裁措施,想把俄罗斯的经济摁住。
与此同时,中美关系也没消停,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美国频频给台湾撑腰,军售、官员互访不断,我国自然是强烈不满。这种双线紧张的局面,就像两根火柴同时点着,随时可能烧起来。
就在这节骨眼上,大西洋理事会跳出来说,美国不能光盯着一个方向,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时对付中俄。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他们是真觉得,美国要是不能一口气干翻这两个对手,全球老大的位置就保不住了。
大西洋理事会成立于1961年,冷战时期就是反苏反共的主力军,专门研究北大西洋两岸的事儿。后来苏联没了,他们也没闲着,把目光转向了新兴的“威胁”。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俄罗斯又开始在国际舞台上硬起来,这个智库就把中俄当成了头号假想敌。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大西洋理事会逮着机会猛踩油门。1月6日,他们搞了个研讨会,请来北约前大佬韦斯利·克拉克和乌克兰前官员奥列克桑德·丹尼柳克,主题是“俄乌危机中的欧洲局势”。

会上,他们一口咬定俄罗斯要入侵乌克兰,道德批判的调门拉得老高。
没几天,他们又发报告说,俄乌边境有3万俄军,后来数字直接跳到10万,还预测俄罗斯会在2月20日动手,3月达到高潮。这些话传得满天飞,成了冲突升级的助推器。
这还不算完,他们还把中国拉进来,硬说中俄联手威胁西方,非得让美国同时开战不可。这种论调听着就挺耸人听闻,但他们还真有模有样地分析了一堆理由。

马修·克洛宁他是大西洋理事会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的副主任,2022年在《外交》杂志上发文,标题就叫《美国必须为对俄中战争做准备》。
文章里,他说得斩钉截铁:美国不能在亚洲和欧洲之间挑一个,必须两边都压住中俄,哪怕动武也在所不惜。
他觉得,美国要是稍微示弱,全球霸主地位就没了。

克洛宁这人不是随便瞎嚷嚷,他在智库圈子里有点名气,之前还在乔治城大学教书,研究核战略和国际安全。
他这篇文章一发,立马引起轩然大波。有人支持,说他敢说真话;有人反对,觉得这家伙是想把世界往火坑里推。
除了克洛宁,还有个财经作家保罗·法雷尔也在《市场观察》上凑热闹。他更离谱,直接说美国经济靠战争活着,不打中俄,资本主义就得完蛋。这话听着像是危言耸听,但也有人觉得他戳中了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命脉。

2022年拜登跑去德国访问,明确表态:如果俄罗斯真打乌克兰,美国不会直接出兵,而是跟盟友一起搞经济制裁。这话一出,大西洋理事会那帮鹰派估计得气歪鼻子,他们本来指望美国能硬碰硬。
拜登这么谨慎原因很简单,美国没那个本事同时打两场大仗。台湾对美国来说比乌克兰重要多了,芯片供应链、印太战略都靠它,所以美国更愿意把精力放亚洲。
美国军费虽然高,但供应链乱七八糟,国内还吵得不可开交,真要双线开战,怕是心有余力不足。所以,拜登选择了曲线救国,用制裁和援助撑乌克兰,同时盯着中国这边。

2022年普京跑去北京看冬奥会,会后,两国发了个联合声明,批评北约东扩,还说中俄合作“无上限”。这话一出,西方媒体炸了锅,纷纷猜中俄是不是要结盟对付美国。
我国不搞军事同盟,走独立自主路线。但西方不这么看,他们觉得中俄越走越近,就是冲着美国来的。大西洋理事会就顺着这股风,把中俄绑一块儿,说美国得两手准备。
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直接怼回去,说美国这是拿霸权逻辑套中国,搞冷战思维,蓄意挑起对抗。

俄罗斯也不甘示弱,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说,美国这是赤裸裸的霸权主义,想靠军事威胁压人,但俄罗斯不吃这套。
其他国家也担心,这种言论会把世界推向新冷战。毕竟,谁也不想看到大国打起来,殃及池鱼。
再说老百姓,美国人现在更关心油价、房价,哪有心思支持打仗?国内两党吵得不可开交,拜登要是敢点头开战,估计国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大西洋理事会这套“双线开战”的说辞,听着挺唬人,但细想站不住脚。美国不是超人,没法一拳打倒两个对手。
冷战时期跟苏联硬刚,靠的是北约和经济优势,现在中俄情况不一样,美国想复制老路子,怕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其实,当前世界问题多得是,气候变暖、恐怖主义、核扩散,哪个不比打仗急迫?美国要是真聪明,就该坐下来跟中俄谈,找找合作点,而不是一味想着怎么压人。

可以说,大西洋理事会这波暴论,反映了美国一些人的焦虑和野心,但离现实太远。
美国政府和军方心里有数,知道打不起,也不敢打。国际社会也不傻,没人想陪着玩这场危险游戏。
所以啊,与其做这种不切实际的梦,不如脚踏实地想想,怎么让世界更太平。毕竟,打仗容易收拾难,真要乱起来,谁也跑不掉。
参考资料
美报告妄称应准备好“同时与中俄开战”,普京回应 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