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国内的汽车市场仍旧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与之对比的是中国二手车市场,正经历一场“冰与火”的博弈。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2025年1-2月全国二手车累计交易量为139万辆,但新能源二手车仅占9.1%。这一数字背后,是传统燃油二手车与新能源二手车的巨大分化:前者仍是市场主流,而后者则深陷“流通率不足10%”的尴尬境地。
但新能源二手车的增长也并不是没有亮点。结合整个2024年全年,新能源二手车交易量其实就已经突破百万大关,达112.85万辆,同比激增47.97%。而今年2月单月交易量更以9.86万辆创同期历史新高,同比增长52.4%。表面看,新能源二手车市场似乎“逆势狂飙”,但若对比同期燃油车交易占比超90%的压倒性优势,新能源二手车的“冷板凳”地位仍未改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二手新能源与传统燃油车差别这么巨大呢?是没人卖,还是没人买?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二手电动车的流通性明显差于传统燃油车,最大的感受就是没人卖,也没人买!很好理解,买家担心电池寿命与保值率。根据《2025年1月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3年车龄的纯电动车保值率仅为45.3%,而插电混动车型也仅47%。电池衰减、技术迭代快、维修成本高等问题,让消费者对二手电车望而却步。比如杭州某二手车商坦言:“一辆标价10万的二手电车,买家开口必问‘电池还能用几年’,但检测标准缺失,我们也不敢打包票。”而从卖家的角度上看,本身新车的价格跌的太快,部分车型甚至出现“新车比二手便宜”的倒挂现象。车主若此时出售旧车,可能面临“腰斩式”贬值。北京一位特斯拉Model 3车主算账:“3年前买车花了28万,现在二手价不到15万,不如再开几年。”,这也就形成了,没人卖,也没人买的现象!
其次,二手电动车的检测体系空白,也就导致了车况很难做到透明。想象国内的二手车检测机构,一水的燃油车,而且大多的检测机构都是持证上岗。反观新能源汽车,未来一定会有,但就现在来讲确实是个空白,也就导致了二手新能源汽车的车况不明朗,自然消费者就不会选购了。
而有了以上两点原因,也就造成了二手新能源汽车的流通量降低,某车商也针对此现象直言:“因为电车周转周期比油车长大概3倍左右,”,所以侧面也就导致相当一部分车商不愿意留新能源,毕竟压车就等于压钱。
如果破解上述问题,其实小编认为这是个任重道远的过程。曾几何时,燃油车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也并不影响如今的发展。所以,未来逐渐建立健全二手新能源汽车的检测机制,将是首要任务,这样才能有得卖,也敢买。至于流通性,其实小编看到江苏、浙江等地已试点新能源二手车专项补贴,最高可达车价10%。虽说不是长久之计,但侧面上也能促进新能源二手车的流通。当然,想要改变这一局面,确实还要很长的路要走。对此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