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规将动力电池2小时内“不起火、不爆炸”改为了强制性要求,因此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相比此前要求电池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新规将这一时间延长到了2小时,要求电池在发生热失控后至少2小时观察期内无起火、无爆炸,并且所有监测点温度不高于60℃。同时,新规还增加了底部撞击测试,要求电池包在直径30mm钢球以150J能量撞击后无泄漏、无起火、无爆炸。针对目前兴起的超快充,新国标要求300次快充循环(SOC区间20%-80%)后仍需通过外部短路测试,防止电池出现性能衰减和安全隐患。

热扩散测试要求史上最严
此次新国标,行业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动力电池2小时内不起火、不爆炸的热扩散测试要求新规了。相较于2020版的外部加热、针刺测试方法,2025版新增了内部加热要求,并且从原来的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变成了2小时不起火、不爆炸的情况下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
可以看出,新规要求明显变严,第一时间从5分钟延长至2小时,第二测试方法增加至三种,并且仍需报警。
在具体的测试验证方法上,新标准提出了针刺、外部直接加热、在电池单体内部布置加热片3种触发电池单体热失控的试验。
试验时,制造商可自行选择其中一种触发方法,也可自行选择其他方法来触发热失控。当采用推荐的三种触发方法均未触发热失控,则认为电池产品无法被触发热失控,试验通过。若电池单体发生了热失控,则应观察电池包或系统在不晚于热失控发生后的5min内是否发出热事件报警信号,如未发出,则判定试验失效;如发出热事件报警信号,则应观察①电池包或系统是否发生起火、爆炸,②烟气在报警信号发出之前,以及之后5min内是否进入乘客舱,若以上任一种情况发生,则认为试验失败,只有两种情况均未发生,则可判定试验通过要求。
此次新国标的出台,无疑进一步提高了电池厂家的入局门槛,也是对社会高度关注的汽车动力电池起火爆炸事件的回应。

规避快充电池的安全风险
从此前行业调研情况来看,截止至2024年2月,已有78%的企业已具备“不起火、不爆炸”技术储备,可以说不起火、不爆炸具备技术上的可行性,但会否增加终端用户的购买成本,目前难以断言,同时对于一些不具备技术创新和投入的小企业,新国标明年的实施将加速行业的淘汰和整合。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动力电池新标准适用范围不仅涉及锂电池,还包括钠电池等新型动力电池。
在去年11月22日的国家消防局例行发布会上,国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监督司一级指挥长王天瑞指出,近年来新能源火灾呈现出两大突出矛盾:一是锂电池热失控的不可避免性;二是灭火救援难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新国标的出台及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一问题,并给消防救援争取更多的时间。
对于商用车而言,值得关注的还有快充循环安全要求。从安全要求所需要进行的标准项目来看,单体测试共7个项目里头,过放电、加热、挤压三项为一般性修改项目,要求微调,而快充循环后安全为新增项目,主要考察动力电池在长期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性,针对20%SOC充电至80%SOC时,总充电时间不超过15min的电池单体在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
这两年,兴起的超快充风从乘用车刮到了商用车,在实现超快充的同时如何兼顾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寿命,新国标也考虑到这一点,尤其是长期循环会否导致电池额外安全风险,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正为此而来,避免长期快充循环后动力电池可能存在的起火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