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个军团到十三个集团军的变迁(四)

景天来看过去 2025-01-07 11:42:50

上一篇《从十个军团到十三个集团军的变迁(三)》,介绍了新四军的情况。本文来着重讲一下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编制及沿革。

这段时期我军发展很快,从抗战胜利后的100万出头,到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发展到超过400万的规模。部队规模大了,编制也更加的繁杂,为了便于阅读,按照几个野战军为框架来分别讨论。

在抗战时期,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分别开创了晋察冀根据地,山东根据地,晋绥根据地,晋冀鲁豫根据地,新四军则开创了华中根据地。

发展到1945年夏天时,八路军总兵力已经达到102万。下辖山东军区,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军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晋绥军区,八路军独立第1游击支队,八路军独立第2游击支队,八路军独立第3游击支队,河南军区,抗日军政大学等。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全国的解放区进行了重组,组建了几个战略区:华中和山东合并组成华东战略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合并华北战略区,晋绥和陕甘宁合并组成西北战略区,东北战略区,刘邓大军作为战略机动力量,大范围跃进。

听起来有点错综复杂,实际上抓住一条主线,就很容易理清楚。我军到解放战争后期,所有的军事力量分成了五大部分,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华北军区,这是当时人民武装的第一层架构,弄清楚这几个野战军的来龙去脉,也就对解放战争中各部的沿革发展有了一个清楚的认知,也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完整的判断。

本文介绍一下第一野战军的由来,以及具体沿革情况。

第一野战军,源自西北野战军,再往前是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晋绥军区,由八路军120师开创。

看到这段军史时,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晋绥军区,晋绥野战军这些番号会交替出现,让不少读者会有些疑惑。尤其是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这个番号,插在晋绥军区和晋绥野战军之间,这一点和其他解放区有很大不同,那么这三者之间是否是完全传承替代的关系呢?

实际上这个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和晋绥野战军,包括后面的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确实都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从时间来说,晋绥军区最早,然后是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然后是晋绥野战军,再然后是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不过,这些番号并不是完全替代的关系,有些是并存的,并且有隶属关系的。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是1942年成立的,背景是胡宗南等西北的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边区有进犯的意图,为防范这种进犯,以晋绥军区为主,延安从其他几个解放区也陆续抽调了一些精干部队,再加上原陕甘宁的守备部队,合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

所以这个联防军的组成有三大部分,晋绥军区的部队,陕甘宁守备部队,其他几个解放区来支援的部队。关于晋绥军区和其他解放军的部队,在八路军一篇中有过整体介绍,关于陕甘宁守备部队的沿革,本文也特别整理一下,要弄清楚一野的来龙去脉,这个留守部队的情况必须弄清楚。

1937年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除3个主力师115师,120师,129师奔赴前线之外,剩余的战斗人员约9000人,被编入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守备陕甘宁边区。这个留守兵团,就是最早的陕甘宁守备部队。

这些留守的部队包括第115师炮兵营、辎重营;第120师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及第359旅第718团;第129师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及第385旅不包括第769团等。

1937年9月,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以下又成立了东地区和西地区两个留守处,东地区留守处以陈伯钧为主任,陈先瑞为副主任,统一指挥第120师第359旅第718团、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和第115师炮兵营、辎重营;西地区留守处以王宏坤为主任,王维舟为副主任,统一指挥第129师第385旅、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等。

1937年10月,八路军各留守部队除第129师第385旅第770团番号不变外,其余部队统一改编为警备第1团至第8团以及1个独立警备营和1个骑兵营,共有15000余人。

第385旅旅部和第770团番号保留,团长张才千;

第120师辎重营和炮兵营合编为警备第1团,团长贺晋年;

第129师特务营改编为警备第2团,团长周仁杰;

第129师炮兵营改编为警备第3团,团长阎红彦;

第115师辎重营和炮兵营合编为警备第4团,团长陈先瑞;

第120师特务营改编为警备第5团,团长白志文;

第120师工兵营改编为警备第6团,团长王兆相;

第129师工兵营改编为警备第7团,团长尹国赤;

第120师359旅718团改编为警备第8团,团长文年生;

第129师辎重营改编为鄜甘独立营。

1937年11月,成立了绥德、葭县、米脂、清涧、吴堡等五县司令部,以及神府和延川、延长两延河防司令部。

1937年12月,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改称八路军留守兵团,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

1938年1月,綏德警备司令部成立,陈奇涵任司令员,郭洪涛任政委,毕占云任参谋长,张际春任政治部主任。

1938年4月,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及所辖地方部队4100余人,也统一交由留守兵团指挥。

到此时,陕甘宁边区留守部队共计有綏德警备司令部和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这2个司令部,加上1个385旅,还有警备1团到8团加上770团和骑兵团,共10个团,另有10个保安队,1个鄜甘独立营,总兵力大约1.5万人。

1939年7月,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划归留守兵团建制,与鄜甘独立营合编为留守兵团直属特务团。

1939年10月,第359旅率第717团和第718团由前线返回陕甘宁边区,接替綏德警备区的防务,归留守兵团指挥。359旅最早的718团已经改为警备第8团,这个718团是在前线扩编的,主要是河北平山的兵员。

1939年12月,以359旅兼的綏德警备司令部为基础,成立了警备第1旅,下辖警备第3团和警备第8团,移防关中地区。

1940年2月,警备第6团调至第120师建制。

1940年4月,第359旅雁北支队和第4支队先后到达陕甘宁边区归建359旅。

1940年8月,警备第2团和警备第7团调至第385旅建制。

1940年10月,第359旅719团到达陕甘宁边区归建。

到1940年底,整个留守兵团部队共计有3个旅,其中385旅下辖警备第2团、警备第7团和第770团,359旅下辖第717团、第718团、第719团、雁北支队和第4支队,警备第1旅下辖警备第3团和警备第8团;5个团,警备第1团、警备第4团、警备第5团,特务团和骑兵团;以及一个保安司令部。总兵力超过3万人,长短枪支1.5万,轻重机枪1千余挺,迫击炮17门。

1941年5月,边区保安司令部10个保安大队整编为5个保安团。

1941年8月,关中警备司令部成立,下辖保安第1团,保安第3团。

到1941年底,整个留守兵团的部队包括第385旅(下辖第770团,警备第2团,警备第7团),第359旅(下辖第717团、第718团、第719团、特务团、补训团),警备第1旅(下辖警备第3团、警备第4团、警备第8团、特务团),警备第1团,警备第5团,骑兵团及关中警备司令部(下辖保安第1团、保安第3团),保安司令部(辖保安第2团、保安第4团、骑兵团)。全兵团总兵力共31000余人。

1942年6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成立,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司令员贺龙,政委高岗,副司令员徐向前,王世泰,副政委谭政,参谋长阎揆要,副参谋长陈伯钧,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副主任张仲良。

1942年10月,陕甘宁留守兵团合并到联防军建制,萧劲光改任联防军副司令员,留守兵团名义仍保留,这个建制一直延续到1944年才正式取消。

1942年底,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共辖5个旅,6个军分区,警备司令部、抗大及分校、若干独立团和保安团,共计总兵力75000余人。

联防军所辖部队包括:警备第1旅,下辖第1团、第2团、第3团;警备第3旅,下辖第7团、第8团、第9团;第385旅,下辖第2团、第4团、第770团;第359旅,下辖第717团、第718团、第719团,特务团,补充团;骑兵旅;警备司令部;回民骑兵团;炮兵团;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抗日军政大学第7分校等。

1944年6月,编成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4旅,这个旅来自晋冀鲁豫军区。

为加强陕甘宁的守备,晋冀鲁豫军区抽调了3个团,由旅长王近山和政委徐立清带领赶赴陕北,到达后改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4旅,旅长王近山,政委徐立清,参谋长张贤约,政治部主任张世恭,所辖三个团第771团,第16团,第25团,番号不变。

1944年8月,编成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这个旅是来自冀鲁豫军区。

为加强陕甘宁的守备,冀鲁豫军区抽调了6个团组成西进支队,由杨得志担任司令员。西进支队下辖冀鲁豫军区第3团、第11团、第16团、第19团、第32团、回民支队。到达陕甘宁后被改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旅长杨得志,政委张仲良,副旅长赵承金,参谋长李英武,政治部主任邱先通。第1旅下辖第一团,由原19团、11团、3团合编而成;第二团,由原16团、32团合编而成;回民支队建制不变。

1944年10月,编成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这个旅来自晋察冀军区。

为加强陕甘宁的守备,晋察冀军区抽调了6个团组成了晋察冀军区机动旅,由旅长黄永胜和政委邓华带领。机动旅下辖晋察冀军区第1团、第5团、第9团、第34团、独立团和骑兵团。到达陕甘宁后被改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2旅,旅长黄永胜,政委邓华,参谋长陶汉章,政治部主任袁升平,各团番号不变。

1944年10月,第359旅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第一支队,也就是南下支队,从陕北南下中原。南下支队由王震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委。

1945年8月,晋绥野战军成立,晋绥军区和晋绥野战军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编制中调出,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

这个变化的大背景是,中央军委于8月20日要求各战略区就现有兵力迅速抽出一半左右编为野战兵团,其余部分编为地方兵团。野战兵团应集中精兵强将,每旅7000人左右,实行三三制,每个连的步枪不少于90支,机枪不少于3挺,掷弹筒不少于3具。

调整后的晋绥军区由三个二级军区加直属部队组成:

军区直属部队;教导团,第32团,河防司令部;

吕梁军区,下辖第3军分区,第4军分区,第7军分区,第8军分区;

雁门军区,下辖第2军分区,第5军分区,第6军分区,第11军分区;

绥蒙军区,下辖骑兵旅,第9团、第27团、偏清支队。

晋绥野战军由贺龙兼任司令员,政委关向应,后由李井泉接任,副司令员张宗逊,参谋长张经武,后由许光达接任,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副参谋长李夫克,政治部副主任冼恒汉。

晋绥野战军下辖第358旅、独立第1旅、独立第2旅、独立第3旅,之后又陆续成立了独立第4旅和独立第5旅。

晋绥野战军及晋绥军区调出后,驻陕甘宁边区的其他部队仍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建制。由于司令员贺龙在晋绥前线,由王世泰代联防军司令员,由高岗兼代政委,徐向前任副司令员,谭政任副政委。

之后不久,高岗及谭政即先后调赴东北,徐向前调去晋冀鲁豫军区,遂由王世泰任联防军代司令员,习仲勋兼任政委,副司令员王维舟,阎揆要,参谋长张文舟。

联防军下辖教导第1旅,旅长罗元发;新编第4旅,旅长张贤约,政委徐立清;关中军分区兼警备第1旅:旅长高锦纯,政委张德生;三边军分区兼警备第3旅,旅长贺晋年;陇东军分区兼第385旅,旅长王维舟兼,政委马文瑞兼;延属军分区兼教导第2旅,旅长黄永胜,政委邓华;绥德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王季龙;新编第11旅,旅长曹又参。

1945年9月到11月,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陆续抽调部分部队挺进东北。包括:

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吕正操率领的晋绥军区第32团,约600人;

刘转连、晏福生率领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359旅第717团,719团,特务团,第120师警卫营,第358旅的一个营,共约3500人;

文年生率领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1旅第1团,第2团,约3500人;

教导第2旅旅长黄永胜,教导第1旅副旅长赵承金率领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1旅旅部及第2团,教导2旅旅部及第1团,全员共3300余人。

1945年10月,教导第1旅和教导第2旅留在陕甘宁的部队被合编为教导旅。原教导第1旅第1团与第3团及回民支队合编为教导旅第1团,原教导第2旅第9团与第34团及骑兵团合编为教导旅第2团。旅长兼政委罗元发,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饶正锡,参谋长陈海涵,政治部副主任刘绍文。

1945年11月,晋绥军区独立第4旅组建,这个旅以吕梁军区第11团、第13团合第14团为基础合编而成;以延安卫戍司令部为基础成立延属军分区,司令员王宝珊,政委李景膺;绥德警备区改称绥德军分区,司令员王季龙,政委白治民。

1945年12月,晋西工委改为晋西军分区,归吕梁军区领导。

到1945年底,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有兵力3万余人,各种马步枪1万余支,短枪1千余支,轻机枪近500挺,重机枪75挺,掷弹筒400余具,各种火炮近50门。

晋绥野战军和晋绥军区,有兵力近6万人,各种马步枪近2万支,短枪2千余支,轻机枪近1千挺,重机枪69挺,掷弹筒近700具,各种火炮63门。

1946年1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三边警备区撤销,成立了由新编第11旅兼的三边军分区,新编11旅下辖原警备第3旅第8团,骑兵团,以及2个县保安营和自卫军等地方武装。警备第3旅第7团和第9团则调防陇东。

1946年3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进行了大幅度的机构精简,先后裁撤了10个团,共复员将近3千人。如:

1,第385旅与警备第3旅合编为警备第3旅,部队由5个团缩编为3个团;

2,将警备第1旅缩编为两个团,原属的警备第2团撤编,缩编为警备第3团第3营。

精简后的联防军共有5个旅将近3万人。

1946年7月,中原解放区遭到国民党军的重兵围攻,军区及所属部队分几路突围,王震率领359旅和干部旅作为右路军,随军区机关等先突围至陕南,后359旅又接军委指示,要求撤回陕甘宁。

1946年8月,359旅王震、旅长郭鹏和政委王恩茂率领第718团、719团为左纵队,副旅长徐国贤率领第717团为右纵队,兵分两路,分头撤退。

1946年9月,359旅左纵队与来接应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3旅会师。右纵队穿越徽县、两当、六盘山等地,从平凉以西进入陕甘宁边区,在庆阳与主力会合。

359旅中原突围,历经两个月,转战近5000里,先后跨越了湖北,河南,陕西,甘肃四个省,一路经过大小战斗近百次,从几十倍与己相比的重围之中杀了出来。不过,359旅在中原突围中也损失很大,全旅减员了将近3千人,撤回到延安只有不到2千人。

1946年7月,晋绥军区和晋察冀军区在晋北的部队合编为晋北野战军,由周士第任司令员兼政委,贺炳炎任副司令员,廖汉生任副政委,王绍南任参谋长,张国生任政治部主任,杨尚高任副主任。下辖4个旅和2个支队,共1.5万人。

晋绥独立第2旅,下辖第27团、第36团;

独立第4旅,下辖第11团、第12团、第13团;

独立第5旅,下辖雁门独立第19团,独立第1团、独立第2团;

晋察冀军区独立第11旅;

1946年8月,晋北战役结束,共歼灭国民党军6个团8000余人,攻克了9座县城,使晋绥、晋察冀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6年9月,晋绥军区以军区炮兵营及教导团一部为基础与延安炮兵学校第10队、第3队合编组成晋绥军区炮兵团,全团700余人,下辖6个炮兵连,1个特务连以及1个观通连。全团共有野炮1门,山炮10门,战防炮4门,机关炮2门。

1946年10月,晋绥军区组建独立第5旅,由雁门独立第1团,晋绥独立第3团,独立第19团合编而成。旅长贺炳炎,政委王赤军。

1946年11月,晋绥野战军和晋北野战军的番号撤销,两者的部队统一整编为三个纵队,归晋绥军区直接指挥。

1,第1纵队,司令员张宗逊,政委廖汉生,下辖独立第第1旅, 旅长王尚荣,政委朱辉照,第358旅,旅长黄新庭,政委余秋里;

2,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王震,下辖第359旅,旅长郭鹏,政委李铨,独立第四旅,旅长顿星云,政委杨秀山;

3,第3纵队,司令员许光达,政委孙志远,下辖独立第2旅,旅长唐金龙,政委罗志敏,独立第3旅,旅长杨嘉瑞,政委孟昭亮,独立第4旅,旅长李克夫,政委王赤军。

1947年2月,以晋绥军区第1纵队及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警备第1旅,警备第3旅、新编第4旅合编组成陕甘宁人民解放军野战集团军,简称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张宗逊,政委习仲勋,副司令员王世泰,副政委廖汉生,参谋长阎揆要,副参谋长王绍南,政治部主任徐立清,副主任冼恒汉。

1947年6月,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番号改为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习仲勋任副政委。西北野战军下辖2个纵队及教导旅和新编第4旅,全军共6个旅2.6万余人。

第1纵队,司令员张宗逊,政委廖汉生,下辖第358旅,旅长黄新廷,政委余秋里;独立第1旅,旅长王尚荣,政委朱辉照;

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王震,下辖第359旅,旅长郭鹏、政委李铨;独立第4旅,旅长顿星云,政委杨秀山;

教导旅,旅长兼政委罗元发;

新编第4旅,旅长张贤约,政委徐立清。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仍执行陕甘宁边区守备任务,下辖警备第1旅、警备第3旅、新编第11旅和骑兵第六师,共有1.6万余人。

1947年7月,依据小河会议决议,晋绥军区重新并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贺龙任联防军司令员,习仲勋任政委,王维舟、阎揆要任副司令员,张仲良任副政委,张经武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也就是从这时起,贺龙元帅从一线指挥退回到后台,统筹整个西北后方资源,有力支持了整个西北地区的解放战争。

1947年8月,西北野战军组建了第3纵队,也就是原晋绥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许光达、政委孙志远,下辖独立第2旅,旅长唐金龙、政委梁仁芥;独立第5旅,旅长李夫克,政委王赤军;独立第3旅,旅长杨嘉瑞,政委孟昭亮。

此时西北野战军共辖第1纵队、第2纵队、第3纵队及教导旅、新编第四旅、直属山炮营等,全军约4.5万人。

1947年9月,原隶属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警备第1旅、警备第3旅和骑兵第6师合编组成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王世泰,副司令员阎揆要,政委张仲良、政治部主任李宗贵。

1947年10月,由教导旅和新编第4旅合编组成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罗元发,政委徐立清。

到1947年底,西北野战军已发展到5个纵队和1个直属山炮营,总兵力达8万人。

第1纵队,下辖第358旅,独立第1旅,独立第7旅,总兵力17000余人;

第2纵队,下辖第359旅,独立第4旅,独立第6旅,总兵力25000余人;

第3纵队,下辖独立第2旅,独立第3旅,独立第5旅,总兵力12000余人;

第4纵队,下辖警备第1旅,警备第3旅,骑兵第6师,总兵力10000余人;

第6纵队;下辖教导旅,新编第4旅,总兵力13000余人。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下辖关中军分区,绥德军分区,延属军分区,三边军分区,陇东军分区,黄龙军分区,总兵力30000余人。

1948年2月,西北野战军全军参战,打了宜川战役,取得大胜。此战歼敌近3万人,敌军高级指挥官如整编第29军军长刘戡,整编第90师师长严明,整编第31旅旅长周由之、第47旅旅长李达、第53旅副旅长韩指针等或被击毙,或自杀身亡,另有多名将领被我军俘虏。此外还缴获了大量的武器物资,包括19辆汽车、近200门迫击炮、200余挺重机枪、近1000挺轻机枪、以及长短枪将近9000支。

宜川战役是西北野战军由内线转入外线作战后,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此战歼灭了敌人一个整编军,一举扭转了西北战场的战局,被军委表彰为西北战场第一大捷。

1948年3月,西北野战军在西府陇东转战近千公里,攻占了12座县城,歼灭蒋军2.2万人,摧毁了胡宗南的核心后勤补给基地宝鸡,缴获了大量的武器物质。不过因为组织不力,西北野战军在这一战中损失也不小。

1948年5月,以黄龙军分区的第10团、第11团、第12团合编组成警备第4旅,旅长郭宝珊,政委牛善申,隶属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建制。

1948年6月,以晋绥军区骑兵旅第2团和第4团合编组成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骑兵第2旅,旅长王智,政委王再兴。

1948年7月,以晋绥军区独立第10旅和独立第12旅合编组成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彭绍辉,代政委孙志远。

1948年8月,以绥蒙军区部队组成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绥蒙军区司令员姚喆兼任8纵司令员,政治部主任饶兴,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长江。第8纵队下辖步兵第11旅,步兵第14旅,骑兵旅。

1948年9月,西北野战军举行了荔北战役,重创胡宗南部的整编第17师、整编第38师、整编第65师。胡宗南的王牌5个机动整编师至此已经被西北野战军消灭了4个,只剩下整编第1师尚保持完整。

1948年10月,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会同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第7旅、第3纵队独立第3旅、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警备第2旅,共同参加了由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员徐向前指挥的太原战役。

请注意,此时我军并未统一编整兵团,只是在东野和华北军区各组建了两个。到1949年春天,才在全军范围内组建了19个兵团。

1948年11月,西北野战军发起冬季战役,共歼敌1个军部、3个师部、9个团加上7个营,共计2.5万余人。

至1948年底,西北野战军共有7个纵队,全部兵力近13万人。其中第1纵队、第2纵队、第3纵队、第4纵队、第6纵队在西北战场作战,第7纵队,第8纵队在华北战场配合华北军区作战。

1949年2月,按照中央军委发布的《关于各野战军按番号顺序排列》的指示,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阎揆要任参谋长,王政柱、李夫克任副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张德生任副主任,刘景范任后勤司令员,方仲如任副司令员。

第一野战军所辖纵队依次改称为第1军至第8军,全军共15.5万余人。

第1军,由原第1纵队改称,总兵力21000余人。军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参谋长陈外欧,政治部主任冼恒汉。下辖第1师,由原第358旅改编,师长黄新廷,政委余秋里;第2师,由原独立第1旅改编,师长王尚荣,政委颜金生;第3师,由原独立第7旅改编,师长傅传作,政委曹光琳;第3师在山西配合华北军区一兵团作战;

第2军,由原第2纵队改称,总兵力36000余人。王震任军长兼政委,郭鹏和顿星云任副军长,王恩茂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希钦任参谋长,甘祖昌任后勤部长。下辖第4师,由原独立第4旅改编,杨秀山任师长兼政委;第5师,由原第359旅改编,师长徐国贤,政委李铨;第6师,由原独立第6旅改编,师长张仲瀚,政委曾涤;

第3军,由原第3纵队改称,总兵力19000余人。军长许光达,副政委朱明,参谋长李文清,政治部主任江勇,副参谋长邓家泰。下辖第7师,由原独立第2旅改编,师长唐金龙,政委梁仁芥;第9师,由原独立第5旅改编,师长朱声达,政委王赤军;第8师,由原独立第3旅改编,师长杨嘉瑞,政委孟昭亮;第8师在山西配合华北军区作战;

第4军,由原第4纵队改称,总兵力19000余人。军长王世泰,政委张仲良,副军长孙超群,朱辉照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谋长张文舟,政治部副主任刘护平,后勤部长王国瑞。下辖第10师,由原警备第1旅和骑兵第6师1个步兵团合编而成,师长高锦纯,政委左爱;笫11师,由原警备第3旅改编,师长郭炳坤,政委高维嵩;第12师,由原警备第4旅与骑兵第6师大部合编而成,师长郭宝珊,政委李宗贵;

第6军,由原第6纵队改称,总兵力14000余人。军长罗元发,政委徐立清,副军长张贤约,参谋长唐子奇,副参谋长陈海涵,政治部副主任黄振棠。下辖第16师,由原教导旅改编,师长吴宗先,政委关盛志;第17师,由原新编第4旅改编,师长程悦,政委黄振棠;

第7军,由原第7纵队改称,军长彭绍辉,代政委孙志远,政治部主任黄忠学。下辖第19师,由原晋绥军区独立第10旅改编,师长何辉燕,政委朱绍田;第20师,由原晋绥军区独立第12旅改编,师长张新华。政委龙福才;第21师,由原陕甘宁警备第2旅改编,留在山西配合华北军区作战;

第8军,由原第8纵队改称,军长姚喆,王长江任副军长兼参谋长,裴周玉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22师,由原晋绥军区独立第11旅改编,师长樊哲祥。政委黄立清;第23师,由原晋绥军区独立第14旅改编,师长罗斌,政委姜文华;

骑兵第1师,由原骑兵第1旅改称,师长康健民,政委李佐玉。

另组建了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政委习仲勋,副司令员王维舟,参谋长张经武,政治部主任李卓然,副参谋长朱早观,后勤部长陈希云。下辖晋绥军区、绥蒙军区、晋南军区和西北军区军政大学,以及延属、绥德边、陇东、黄龙、关中、西府、榆林等8个直属军分区。

正式成立四个野战军和华北军区,是和纵队改为军是一起进行的,兵团则是稍晚成立。

一野:第1兵团,下辖第1军,第2军,第7军,兵力8.3万余人;

第2兵团,下辖第3军,第4军,第6军,兵力7.4万余人;

二野:第3兵团,下辖第10军,第11军,第12军,兵力6.7万余人;

第4兵团,下辖第13军,第14军,第15军,兵力8万余人;

第5兵团,下辖第16军,第17军,第18军,兵力8万余人;

第6兵团番号也是给二野的,因为兵力不足暂时空缺。

三野:第7兵团,下辖第21军,第22军,第23军,第35军,兵力13.3万余人;

第8兵团,下辖第24军,第25军,第26军,第34军,兵力12.7万余人;

第9兵团,下辖第20军,第27军,第30军,第33军,兵力13.8万余人;

第10兵团,下辖第28军,第29军,第31军,兵力10.8万余人;

第11兵团的番号也是三野的,暂时空缺未组建。

四野:第12兵团,下辖第40军,第45军,第46军,兵力15万余人;

第13兵团,下辖第38军,第47军,第49军,兵力16万余人;

第14兵团,下辖第39军,第41军,第42军,兵力16万余人;

第15兵团,下辖第43军,第44军,第48军,兵力16万余人;

第16兵团,和第17兵团的番号也是四野的,暂时空缺未组建。

华北军区:第18兵团,下辖第60军,第61军,第62军,兵力9万余人;

第19兵团,下辖第63军,第64军,第65军,兵力8万余人;

第20兵团,下辖第66军,第67军,第68军,兵力8万余人;

另有起义部队组成的第21兵团,第22兵团,第23兵团,解放军至此共有19个兵团。

兵团这个编制虽说存在时间不长,在解放军中的影响却非常深远。1952年行政评级包括1955年授衔时,兵团级,副兵团级,准兵团级等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

1949年3月,彭老总到达太原前线,接替患病的徐向前元帅 ,担任解放太原前线总指挥。

1949年4月,太原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13.5万人,太原的解放也意味着盘踞山西长达40年的阎锡山彻底烟消云散。

1949年5月,太原战役后,军委要求第一野战军乘胜追击,年底前占领兰州、宁夏、青海后,下一年初分兵两路,一路由彭总率领进军大西北,经营新疆;另一路由贺龙元帅率领进军川北,与二野协作解放贵州四川西康三省。

1949年5月底,周士第担任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新亭调任第18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杨得志仍为第19兵团司令员,李志民为19兵团政委。

18兵团和19兵团在彭总指挥下,积极准备解放大西北的作战。与这两个兵团一起由晋入陕进入一野建制的,还有原属第一野战军的第7军和第1军第3师、第3军第8师。

1949年6月初,18兵团和19兵团从不同方向陆续开向西北。

第18兵团在司令员兼政委周士第,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王新亭,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陈漫远,政治部主任胡耀邦等率领下,从太原经风陵渡西过黄河,在西安附近集结。第18兵团进军西北的部队包括第60军,军长韦杰,政委徐子荣;第61军,军长张祖谅,政委袁子钦;第62军,军长刘忠,政委鲁瑞林。

第19兵团在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副司令员葛晏春,参谋长耿飚,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潘自力等率领下,所部第63军,64军,65军分别抵达富平及泾阳一带。

同时,第19军也被划至第一野战军建制。这个军是刚由陕南军区部队组建而成的,全军共1.5万余人,军长刘金轩,第一政委张邦英,政委汪锋,副军长陈先瑞,副政委李耀,参谋长薛克忠。下辖第55师,由原第12旅改编,师长符先辉,政委张明;第57师,由原第38军17师改编而成,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

1949年6月中旬,以第1军、第2军、第7军编为第一兵团,兵力8.3万人,王震担任司令员兼政委,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以第3军,第4军,第6军编为第二兵团,兵力7.7万,许光达任司令员,王世泰任政委,徐立清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文舟任参谋长。所属各军的一些军政首长也有所调整:郭鹏任第2军军长,王恩茂任政委;黄新廷任第3军军长,朱明任政委,张达志任第4军军长,罗贵波任第7军政委。

第18兵团和19兵团,以及第19军等调归一野之后,第一野战军的总兵力增加到将近35万人,加上西北军区的地方部队,我军在西北地区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40万人。一野兵强马壮,开始在整个大西北摧枯拉朽,横扫千军。

1949年11月,第18兵团随贺龙元帅入川,第一野战军与西北军区合并,称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统一领导和指挥西北的军事工作。司令员彭德怀兼任,政委习仲勋,副司令员张宗逊、赵寿山,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参谋长阎揆要。下辖:

第1兵团、第2兵团、第19兵团、第22兵团,共4个兵团;

陕西军区由第19兵团兼,甘肃军区由第2兵团兼,新疆军区由第1兵团兼,共3个二级军区;

陕北军区,陕南军区由第19军兼,青海军区由第1军兼,宁夏军区由第65军兼,喀什军区由第2军兼,伊宁军区由第5军兼,迪化军区由第6军兼,共7个三级军区;

以及32个军分区,以及1所军政大学。

第22兵团是由新疆起义的部队改编而成的,司令员陶峙岳,政委王震兼任,副司令员赵锡光,副政委饶正锡,参谋长陶晋初,政治部主任李铨。下辖第9军,军长赵锡光,政委张仲瀚,第一副军长王根僧,第二副军长陈德法,参谋长李祖唐。第9军辖第25师,师长刘振世、政委贺振新;第26师,师长罗汝正,政委王季龙;第27师,师长陈俊、政委龙炳初。兵团直辖骑兵第七师,师长韩有文、政委于春山;骑兵第八师,师长马平林、政委张献奎。

1952年6月,西北人民解放军进行精简整编,第一野战军及兵团番号撤销。

下一篇会继续介绍二野的情况。

0 阅读: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