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江苏某建筑工地上,工人王某在18层高空作业时安全绳突然断裂,全身17处骨折,治疗费用高达83万元。
当家属向保险公司索赔时,却被告知因投保时职业类别虚报(高空作业报为普通工人),保险公司依据《保险法》第十六条直接拒赔。
这场本可通过合理投保规避的风险,最终让企业面临倾家荡产的赔偿危机。
类似案例触目惊心:2024年浙江某物流公司司机任某,在投保时被归类为"办公室文员",却在执行塔吊安装任务时坠亡。
尽管企业辩称"偶尔参与高空作业",但法院依据考勤记录和劳动合同中的职责描述,判决企业全额承担210万元赔偿。
透视"高职低投":保险欺诈的隐形陷阱1、职业风险分类的精密设计职业类别越高,保险公司需要承担的理赔风险也越高。
职业类别与保费费率挂钩,保险公司把常见职业按照危险程度划分为1~6类。

1类 :文职人员(风险系数0.1%)
4类 :机械操作工(风险系数8.7%)
6类 :高空作业人员(风险系数32.1%)
保费差异显著:以雇主责任险为例,10人规模企业投保,1类职业年保费约3000元,6类职业则需2.1万元,价差达7倍。
正是这种悬殊的保费差异,让部分企业铤而走险。
2、企业铤而走险的三大动因成本控制压力:某物流公司测算显示,虚报职业类别可使年保费降低6.8万元侥幸心理作祟:调查显示73%企业主认为"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信息不对称:42%企业不了解职业分类标准,误将特种作业归入普通工种
3、行业高风险领域全景扫描建筑行业:72%事故涉及高空作业,平均单次赔偿超150万元
物流运输:5类职业按3类投保成潜规则,危化品运输事故拒赔率高达89%
制造加工:冲压工(4类)虚报为质检员(2类),导致企业面临120万元赔偿
法律早已为"高职低投"行为划下红线。
《保险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投保人故意隐瞒职业风险,保险公司可解除合同且不承担赔偿责任。
2024年浙江某法院判决显示,企业需自证已履行告知义务,否则承担败诉风险。
银保监会专项治理数据据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已通报12起"高职低投"拒赔典型案例,平均赔付金额达89万元。司法实践中,法院对格式条款效力认定、职业变更通知义务、证据链完整性等关键环节的严格审查,让企业任何试图规避责任的行为都无所遁形。

某五金厂冲压工断指案中,企业因虚报职业类别被判全额赔偿60万元;2024年因职业不实导致的拒赔案件同比上升27%,单笔最高赔偿金额达380万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企业用巨额赔偿换来的惨痛教训。当您为省下保费而沾沾自喜时,请记住:明天那通拒赔电话,可能就是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保险的本质是风险转移机制,唯有诚信投保、科学规划,才能真正筑牢企业的风险防火墙。
所以,投保团险时,选对职业真的非常关键,多少人因为职业问题遭拒赔,往往是因为以下三种原因:
1、职业超出承保范围,投保前一定要核实好产品的承保范围。明确拒保的不要强求
2、职业不符,存在高职低投的情况,如五六类职业,按三四类职业投保,以为省钱了,实则大意了。
3、转岗换岗不做保全,不同岗位的风险和概率不同,尤其是低职业转高职业岗位,切记要做好保全。
来源: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