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袁崇焕帐下最耀眼的“关宁铁三角”——赵率教、满桂、祖大寿。但总兵赵率教在遵化之战中阵亡;总兵满桂在北京永定门之战中阵亡;只剩下一个总兵祖大寿,后来两次降清,大寿降清这件事情影响很大,是明亡清兴的一个标志。
我们先看一下祖大寿其人。

祖大寿,先祖世代守卫宁远。总兵吴襄娶祖大寿的妹妹为妻。吴襄之子吴三桂,小时候跟随舅舅祖大寿在军队中滚打磨炼,后来也成了总兵(不过这是后话)。
1620年,祖大寿初为明军靖东营的游击,就是个中级武官。在熊廷弼经略辽东的时候,祖大寿因为表现“忠”与“勤”,受到朝廷奖励。
1622年,祖大寿为广宁巡抚王化贞中军游击,守广宁城。在广宁之战中,努尔哈赤率军攻打西平堡,祖大寿同游击孙得功受王化贞令为前锋赴援。祖大寿战败,却走平阳桥堡。
此役,明总兵刘渠、祁秉忠,副将刘征,参将黑云鹤等阵亡,王化贞弃广宁逃遁,孙得功投降,祖大寿率所部逃到觉华岛。不过,在督师孙承宗出镇辽东,没有处罚祖大寿,而让他帮助参将金冠驻守觉华岛。
之后,祖大寿决定重整部伍,恢复士气。祖大寿负责宁远城的营筑工程。后来,祖大寿在守宁远时立功,在宁锦之战中也立了功。

其实,要说祖大寿的功过,应有四功四过。先来说四功。
第一功,宁远大捷。
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围攻宁远,祖大寿坚守南城40天,在宁远大捷中立功。
第二功,宁锦大捷。
1627年,皇太极率军攻宁锦。祖大寿同总兵满桂等率军打退进攻,取得胜利。
第三功,保卫京师。
1628年,袁崇焕任蓟辽督师,祖大寿任前锋总兵官,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锦州。1629年,在北京保卫战中,祖大寿跟随袁崇焕千里入援,勤王京师。在广渠门、左安门两战中,祖大寿率军拼杀,立下功劳。
第四功,收复四城。
1630年,后金军攻占永平、迁安、滦州、遵化四城,各留兵镇守。等祖大寿率兵入关,后金兵不能守,弃城出关。

四过呢?
一过,广宁之战败逃。
二过,宁远筑城失职。其实,宁远筑城失职与大凌河工程仓促关联,因为边军资源分配问题而导致的。
三过,杀掉拘降的副将何可纲。这位袁崇焕旧部至死高呼“唯效死尔”。这是祖大寿做了一件对不起生死与共的僚友的愧疚之事:
清太宗实录:大寿执之,令二人掖出城外,于我(后金)诸将前杀之。可刚(纲)颜色不变,不出一言,含笑而死。城内饥人,争取其肉。
四过,两次失节降清。一降伪称有内应返明继续抗清。二降是锦州被围,矢尽粮绝而降。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1631年,祖大寿督关外筑大凌河城,还未完工,就被皇太极就率军包围。皇太极为什么要攻打大凌河城呢?
因为他先攻北京不克,复占京东四城——永平、迁安、滦州、遵化,也没有守住。
所以,皇太极把进攻目标定在大凌河。攻关宁锦防线,他心有余悸。再进攻北京,他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皇太极选择一个离沈阳最近,明军防守最为薄弱的大凌河城。
大凌河城位于锦州东北30里,与小凌河交汇处。但大凌河城曾于1622、1625、1629年三次修建均遭摧毁。

1631年,明前锋总兵祖大寿、何可纲等为其副将,率军运粮建舍,版筑大凌河城。不过,户部拖欠饷银导致工事拖延,文官丘禾嘉与武将祖大寿权责不清致使援军调度混乱。
而且明军修筑大凌河城,受到后金的密切注视。后金不断派遣哨探,前去打探消息。经过十多次的侦察,皇太极才下决心进兵,乘工程未竣工之机攻打大凌河城。
此后,皇太极派兵从沈阳出发,向大凌河城进军。此时明大凌河城,全城约有3万人。而祖大寿所部皆精锐,防守甚坚。但该城动工兴建时间较短,雉堞仅修完一半,城中粮秣储备不足,后金大军骤至,仓促闭门御守。
而且后金军分两路,同时,将新铸的40门红衣大炮运往大凌河(仿制荷兰舰炮改进,射程达3里,是当时东亚最先进火炮)。
就此,皇太极命环绕大凌河城四面掘壕筑墙,层层包围,严密布防,大凌河城与外界完全隔绝。

在这种情况下,祖大寿不肯束手待毙,于是组织突围。祖大寿企图从南面突围,以回锦州;明朝援军也是从南面来增援,但大凌河之围暴露的援军调度失灵。皇太极也派他的哥哥莽古尔泰,还有济尔哈朗守南城。
再来说,祖大寿先后组织了四次突围,均失败。同时,后金军用红衣大炮轰击大凌河城,摧毁城上雉堞、敌楼。祖大寿闭门待援,不再突围。
大凌河的紧急军报,报到锦州。这时大凌河城已经被围困40日。大学士、督师孙承宗抱病驰赴锦州,派遣团练总兵吴襄、山海总兵宋伟与辽东巡抚丘禾嘉合兵前往救援大凌河城。
但后金军早已分兵设伏,阻截援兵。明军曾四次救援,后金军则四次打援。此时大凌河已经被围82天。
在大凌河城外,增援与打援,双方战斗异常激烈。皇太极打败明援军后,集中心思,加紧逼诱,逼迫祖大寿投降。

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战的目的是:招降祖大寿,摧毁大凌河城。
之后,皇太极密遣刘毓英约张存仁到南门城楼内,两个人密谈有关事宜。
此时祖大寿降志始决,并由张存仁书写回书。之后。祖大寿令他的义子泽润,把两函书信系在箭上,自城内射出,请皇太极令副将石廷柱前往亲与面议。石廷柱是个汉人,曾为后金造过红衣大炮。
此后,大凌河城内各官,皆与祖大寿同谋归降,唯独副将何可纲不从。祖大寿便杀了何可纲,之后祖大寿许依计献城投降,其义子祖可法为人质。

1631年,大凌河第一降清,祖大寿是伪称有内应为条件取得皇太极信任,实则返明后继续抗清。
不过,皇太极还命贝勒阿巴泰、德格类、多尔衮带4000多官兵穿汉装,随祖大寿及所属兵350人袭取锦州,祖大寿等从城南门出,率兵起行。
后金破大凌河城之后,皇太极下令将大凌河城摧毁,降人剃发,于是率师回到沈阳。
而皇太极一改努尔哈赤杀降、阿敏屠城的错误,由屠城变为降城,对剃发降顺的官兵商民,不予杀害。这对而后明军献城投降,产生深远影响。

1631年祖大寿回锦州后,继续守锦州。1640年至1642年,皇太极派军包围锦州城,迎来松锦大战。此时崇祯帝派洪承畴统率8位总兵、13万大军、8万匹马,前往救援。
结果洪承畴大败,由此被俘降清。此后明朝在辽西丢失锦州、松山等城。1642年,祖大寿锦州被围,矢尽粮绝,剃发二次降清。
祖大寿降清,影响重大。祖大寿是自有辽事以来,第一个降清的总兵。而且其外甥吴三桂时任宁远总兵,祖大寿降清客观上动摇了明军最后防线。

祖大寿一生戎马,虽屡建宁远、宁锦等战功,却两度降清折射晚明边将困局。其忠义与变节交织,既是个人抉择,更映照出明末边军体系崩塌之殇。一代名将的悲剧,终成明清易代的历史注脚,昭示王朝倾覆的必然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