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这个春天,老弄堂里照进了“旧改阳光”

上海黄浦 2025-04-08 15:41:30

穿过陆家浜路喧闹的车流,拐进桑园街斑驳的弄堂口,时光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陈旧的砖墙镌刻着百年时光,蜿蜒的弄堂里藏着几代人的烟火记忆,这里虽然镶嵌在老城厢的肌理深处,但始终不曾忘怀。

3月12日,黄浦区729街坊(零星)旧城区改建项目房屋征收公告终于贴上了斑驳的砖墙。这片弹丸之地,承载着300余户居民跨越半个世纪的安居期盼,终于等来了好消息。这个春天,729街坊——这块黄浦“零星旧改”拼图即将揭开新生的序幕。

坚守与挣扎:

桑园街的“市井褶皱”

正午时分,桑园街6弄11号的公用厨房里,油烟气仿佛与时光一同凝固。

因为没有油烟机,半敞的窗户是唯一的排烟出口,苍蝇在窗外上空盘旋,油渍在墙面结成斑驳的网。因为房间紧隔公用厨房,林国秋的妻子迅速将门关紧,可油烟味还是直冲鼻腔。油渍早已渗入布帘,林国秋抄起外套走到另一扇门前拍打,试图将沾满油烟味的外衣抖净。

在他们的房间里,林国秋的“修理台”紧挨着一米五的床。床头堆满钟表和零件,墙角倚着红木家具的残肢。这位自学成才的“民间匠人”,曾为南京博物院修复过红木家具,展现出精巧的技艺,却始终无法修复自家的生活空间。

“听闻旧改的消息,我们夫妻俩开心到睡不着。早早地把一些修理的古钟都运出去,剩下的这些基本上是零部件置换。”他指了指整个墙壁上挂满的钟表,脸上洋溢着阳光的笑容。这些钟表不仅是他的工作物件,更是他在有限生活空间中坚守的一份热爱。

几步之遥的13号里,裁缝陈先生的缝纫机声穿透弄堂。9年来,这台老式机器缝补过无数衬衫,制作过无数西装。“客人总说我们手艺好,我们也愿意一直坚持下去。”在昏暗的裁缝铺里,布料堆到天花板,唯一的装饰是窗边透着太阳光的绿植。这一抹绿色,是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最后一点浪漫坚持。尽管空间狭小,环境简陋,但他们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这片狭小的天地里坚守着自己的一份事业。

而在裁缝店的不远处,1号里的张桂英老人也因为旧改喜讯,这些天感觉生活又有了“盼头”。“我今年已经91岁了,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多种疾病。要是能搬到离大医院近点的地方,女儿们送我去医院就不用那么辛苦了。”听闻自己家旧改启动,她紧紧攥住居委会干部的手,眼里泛起泪光,嘴里一直说着“谢谢侬,谢谢侬……”。

这一刻,桑园街半个多世纪的期盼,终于有了回响。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受困于狭小居住空间的居民们,看到了生活改善的希望。

离别与不舍:

蜗居中的“生活诗意”

桑园街的居民们,擅长在狭小的空间中开辟生机。

38弄7号的阁楼上,张国富为他喜爱的仙人球凿出了一片“天空”。木制简易楼梯通向屋顶平台,在那里,他打造出一个“空中植物园”,摆满了形态各异的仙人球。

他的朋友圈里,仙人球在晨曦中舒展针刺,配文写着:“享受片刻时光。”当记者来访,他将喜爱的仙人球轻轻地搬下阁楼,逐一向记者介绍:“这个是稀有品种,单单种子就要600块钱,这个我已经养了它14年,这个养了9年。”他还热情地让记者上手触摸,这些仙人球形态各异,其中一些与常见带刺的仙人球不同,但每一个都凝聚着张国富蜗居生活浓浓的精神寄托。在这局促的居住环境中,这些仙人球成为了张先生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是他对生活热爱的独特表达。

弄堂的晾衣绳上,悬空挂着的绿植随风轻摆。弄堂里的居民用废弃脸盆做成花盆,让绿意在高处绽放,吸收阳光。“没有院子,就让春天从天上掉下来。”有居民如此说道。这些倔强的绿色,与斑驳的砖墙、交错的电线构成奇异的美学,宛如市井版的“垂直森林”,是居民和自然的温柔和解。

老弄堂虽然照进了“旧改阳光”,但这片绿色,与弄堂里的一砖一瓦,共同构建成了“生活的诗意”,必将跟随旧改居民们一起,奔向新居,让这份美好继续在新生活中顽强地生长。

梦想与曙光:

旧改背后的“工作齿轮”

东至桑园街,南至陆家浜路,西至跨龙路,北至东江阴街的729街坊房屋陈旧,居民们改善愿望迫切。今年,一纸征收公告的贴出,正式拉开了该地块的旧改征收工作。

时下,区房管局、区建管委、小东门街道、桑园街居委、第四征收事务所正多方合力,做好“两清”工作——清户籍、清房籍。通过深入细致的前期工作,全面了解居民的实际情况,为后续的征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难的是平衡个体诉求与政策刚性。”黄浦征收四所的工作人员翻开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满每家每户的特殊情况。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诉求,如何在政策框架内,尽可能满足居民的合理需求,是旧改工作中的一大挑战。

征收工作人员张国富这几日一直在弄堂里穿行:“我们要‘一户一档案’,全覆盖深入居民家中调查。”他们正有条不紊地按照计划推进工作,努力让每一户居民都能顺利实现旧改梦想。

弄堂里还活跃着小东门街道桑园街居委干部们的身影。他们作为居民们身边的“贴心人”,时时刻刻牵记着每家每户的诉求。“我们不是冰冷的政策执行者,而是搬迁路上的同行人。”在旧改过程中,居委工作人员积极与居民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居民感受到温暖和关怀,真正成为居民旧改路上的暖心人。

记者手记:带着爱与记忆走向新生

这些天,蹲点在桑园街上,狭小的弄堂里,交织的黑色电线下的天空显得格外狭小,而那些拼命寻找阳光的绿植,以及一平米不到的厨房,都诉说着居民生活的不易。

这个春天,弄堂深处的居民们盼来了旧改的“东风”。明媚的笑容里,藏着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朴实的话语间,昭示着那份热爱的深沉和执着。

旧改不是抹去记忆,而是让烟火气以更从容的姿态,融入城市的血脉。林老伯的修理工具将装进贴满标签的纸箱,陈裁缝的手艺会在其它地方继续坚守,张先生的仙人球也将找到属于它们自己的阳光。

桑园街的这片记忆,宛如城市发展漫漫长路上熠熠生辉的珍宝,在旧改的巨轮滚滚向前之时,将成为居民们擘画更美好新生活的新希望。

再见桑园街,在这个冬日与春日交替的瞬间,我们看见历史褶皱被温柔抚平,看见无数普通人的“新居梦”,正从旧改的土壤里“破土而生”。城市更新的推进,将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居民们即将告别过去的局促与不便,迎来崭新的生活。而那些曾经的烟火记忆,终将永远沉淀在人们心间,成为他们开启新生活的最温暖“源泉”。

记者 / 王月华

编辑 / 陈露露

图片 / 马羽欣(实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