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业协会联合倡议稳市场3月4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与运销协会发布《倡议书》,提出五项核心措施:严格执行电煤中长期合同履约、有序控制产量、推动原煤清洁加工、优化进口煤结构及加强行业自律。
此举旨在应对当前市场波动,通过强化合同履约率(预计2025年长协煤占比超60%)和产能调控,确保煤炭供应与价格稳定。分析认为,该政策将有效抑制非理性价格波动,并为新能源替代提供缓冲期。

2.《煤炭矿区总体规划管理规定》正式落地自2月1日实施的修订版《规定》在上周进一步显效,要求煤矿生产严格限定在规划产能内,并强化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内蒙古、山西等地已启动矿区整合,预计2025年小型煤矿退出产能将达240万吨/年。
此举标志着煤炭开发从“量”向“质”转变,大型国企主导的集约化生产模式加速形成。
3.地方环保政策加码山西省发布空气质量改善方案,明确2025年重点区域城市煤炭消费量较2020年负增长;江苏省同期提出煤炭消费量下降5%的目标,非电用煤削减压力增大。
政策倒逼企业转向清洁高效技术,如煤电灵活性改造和矿井水循环利用。
二、市场走势:价格筑底与需求分化并存1.国内煤价企稳信号显现3月3日数据显示,京唐港主焦煤价格稳定在2500元/吨,山西低硫煤周环比上涨63元/吨,非电需求(如冶金、化工)支撑部分煤种价格。
动力煤方面,北方港口库存压力仍存(黄骅港库存220万吨),但市场预期3月中旬后随非电行业复工,价格或开启反弹。
2.国际煤价延续分化截至3月3日,澳大利亚峰景矿硬焦煤现货价跌至378美元/吨(周环比-2.58%),欧洲ARA港动力煤持平于239美元/吨。
分析指出,中国进口煤结构优化(劣质煤限制)及越南计划自老挝年进口6000万吨以上煤炭,将重塑亚太贸易格局。
三、企业动态:产能调整与技术升级并进1.产能退出与整合加速内蒙古裕兴矿业等2处煤矿列入2025年关闭计划,合计退出产能240万吨/年,企业自主承担生态修复责任。
与此同时,新疆平煤天安启动600万吨/年矿井建设,预计2028年投产,突显“西煤东运”战略下的区域产能再平衡。
2.技术突破助力绿色转型唐山港完成煤炭码头高压微雾系统改造,粉尘抑制效率提升30%;北京华科拓普获“无源灰分仪”专利,灰分检测安全性与精度显著提高。
此外,常州研究院宣布将于3月底举办智能化技术论坛,推动5G与AI在煤矿全流程的应用。
四、国际视野:贸易格局与气候争议交织1.澳大利亚煤矿扩建引争议澳政府批准四座煤矿扩建(年产冶金煤和动力煤超2000万吨),但气候组织警告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将超8.5亿吨。此举可能加剧中澳贸易摩擦,中国或进一步收紧低质煤进口。
2.印度成本压力传导至钢价Jindal Steel首席执行官称,煤炭短缺致成本攀升,钢铁价格或被迫上涨。印度矿商抵制国家煤炭指数提案,反映国内供应与国际市场价格博弈加剧。
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