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剑指挑动性别对立、虚构家庭矛盾等内容。这场整治不仅清理网络乱象,更折射出两性矛盾从虚拟空间向现实渗透的深层危机。
算法与流量的“对立漩涡”
短视频与自媒体成性别对立主战场。部分博主为博流量,批量炮制“婆媳大战”“婚姻悲剧”等微短剧,煽动标签化叙事,如“女权”“普信男”等话题屡掀骂战。2024年英特尔因杨笠代言争议下架内容,暴露商业营销在性别议题上的失焦。算法推荐机制加剧撕裂——某平台“家暴警示漫画”因片面刻画男性形象,引发女性群体抗议,争议性内容互动量超普通内容3倍,流量逻辑与价值观冲突日益尖锐。
现实投射:婚育焦虑与社会信任危机
网络对立的背后是结构性矛盾。中国社科院研究显示,14.8%的青少年存在抑郁倾向,家庭代际焦虑成诱因之一。上海“内衣拒婚”事件发酵为彩礼博弈、权力争夺的群体对立;2024年中国生育率降至1.0,“男恐婚、女恐育”现象蔓延。日韩经验警示,矛盾激化将导致人口结构失衡与治理成本攀升。
国际镜鉴:激进改革与文化撕裂
全球性别议题重构中,英国约翰·刘易斯百货取消童装性别标签、德国大学设“全性别厕所”,却被批“政治正确过度”;瑞典将中性代词“hen”纳入官方语言,甚至要求宗教场合使用无性别指向的“神”。北欧“去性别化”尝试引发争议,东亚则陷“不婚不育”困局——韩国生育率全球垫底,日本家庭主妇制度推高出轨率。学者警告,激进改革或致文化撕裂,需警惕对传统秩序的“矫枉过正”。
破局路径:清网行动与系统治理
治理需多管齐下:
网络整治:平台建立“负面清单”,严控算法推荐对立内容;
价值引导:北京实验二小以体育为“抗压教育”载体,重庆推家长心理成长训练营;
制度保障:试点生育补贴、弹性工作制,探索公民法治素养纳入信用积分。
企业同步创新:深圳“向阳花计划”用心理戏剧疏导情绪,外卖平台联合律所推出“普法餐盒”普及法律常识。
性别对立是转型期阵痛,更是文明试金石。德国学者马塞尔指出,单纯“去性别化”或激化冲突,放任对立将撕裂社会根基。清网行动涤荡污浊后,更需家庭、学校、企业合力,在差异中寻求共识——真正的平等,是让每个个体自由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