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元年秋日的关中平原,二十万胡骑卷起的烟尘遮蔽了长安城头。唐代宗紧握剑柄的手指节发白——三年前被吐蕃逼出长安的屈辱记忆尚未消散,那位曾为他收复河山的功臣仆固怀恩,此刻正带着联军团团围困帝都。
天宝年间的朔方军营里,年轻的仆固怀恩以骑射闻名。
这个铁勒贵族后裔先后追随王忠嗣、郭子仪征战,安史之乱爆发时,他已是能统领数万精兵的骁将。在决定性的昭觉寺之战中,仆固父子率轻骑凿穿史朝义本阵,为八年平叛画上休止符。凌烟阁功臣画像里的胡人将领,正是这个家族四十六位战死儿郎换来的殊荣。
广德元年春,护送回纥使团北归的仆固怀恩在太原城外遭遇闭门羹。河东节度使辛云京的警惕并非全无道理:当年回纥十万铁骑本受史朝义蛊惑南下劫掠,全赖仆固怀恩单骑入帐说服女婿登里可汗倒戈。
这份救驾之功,却成了悬在将领头顶的利剑——当回纥人在洛阳街头肆意劫掠时,朝中已悄然流传着“胡帅通胡”的流言。
腊月里的汾州军营,监军骆奉先的坐骑突然失踪。这本是胡人待客的古老礼仪,在惊弓之鸟的宦官眼中却成了谋反信号。
当仆固怀恩捧着马具追出二十里,只看到雪地上凌乱的车辙。这个充满草原风情的误会经过层层渲染,最终变成枢密院案头“藏马谋逆”的奏报。
潞州刺史李抱玉的来访透着诡异。这个曾哭穷的官员突然送来厚礼,又在仆固怀恩回赠两千匹绢后告发其“私结藩镇”。更致命的是鱼朝恩在紫宸殿的耳语:“朔方军只听郭令公与仆固帅的号令。”
帝王眉间的阴云愈加深重,当朝宰辅裴遵庆带着和解诏书北上时,副将范志诚拦住了准备入京的主帅:“来瑱将军的人头还在朱雀门上挂着呢。”
广德二年深秋,朔方军大纛终于倒向叛军。戏剧性的是,当郭子仪白须飘飘现身阵前,数万精锐竟集体卸甲——这些曾随仆固怀恩血战范阳的老兵,终究不愿将刀锋转向长安。
次年七月,病重的仆固怀恩倒在鸣沙洲营帐,他至死攥着唐代宗赐予的丹书铁券。而在千里之外的汾州老宅,八十岁的仆固老夫人听闻儿子死讯,颤巍巍举起横刀刺向胸口:“老身当以血洗门庭之耻!”
代宗朝史官笔下,这场震动帝国的叛乱被归咎于“边将构陷”。但当我们细察780年出土的《仆固氏族谱》,会发现其家族在叛乱后仍有七人官至刺史——那个在灵州自刎的老夫人,用最惨烈的方式保全了忠烈之名。
或许正如郭子仪在《请恤怀恩疏》中所言:“胡将终难自证清白于庙堂。”这座横亘在胡汉将领间的猜忌之墙,早在安禄山反旗初展时便已悄然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