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鼠,乍一听像带着香气的 “鼠中贵族”,其实是来自北美的半水生啮齿动物,学名 “麝鼠”。它们体型敦实,体长 30-40 厘米,浑身深棕至黑色的绒毛防水又保暖,最特别的是一条侧扁的尾巴,像把小铲子,划水时效率极高。虽然名字里有 “麝”,但和麝科动物没啥关系,只因雄鼠腹部有对能分泌麝香的腺体,才得了这个雅号。
这家伙堪称 “水域建筑师”,擅长在河岸挖洞筑巢,洞口藏在水下以防天敌,窝里还分 “卧室” 和 “储藏室”。白天躲在窝里啃水草、芦苇、睡莲根,晚上才探头探脑出来活动,一次能潜水 3 分钟,妥妥的 “水下吃货”。上世纪 50 年代,我国为了获取毛皮和麝香腺,从苏联引入养殖,麝香鼠香曾被用于香水和传统香料,毛皮还能做衣帽,一度是北方养殖场的 “香饽饽”。
但 “鼠算不如天算”,逃逸的麝香鼠很快在东北、华北的河流湖泊扎根。它们繁殖力超强,一年能生 3-4 胎,每胎 6-8 只,幼鼠 2 个月就成熟,加上没啥本土天敌,很快成了水域 “恶霸”:啃光水生植物破坏湿地生态,在堤坝打洞引发渗漏,甚至和本土水獭、田鼠抢地盘。2019 年,新疆博斯腾湖就因麝香鼠泛滥,导致部分湖滨植被消失,当地不得不组织人工捕捉。
不过如今,随着养殖技术成熟,人工麝香合成品普及,野外麝香鼠的生存压力小了些。在黑龙江、内蒙古的一些湿地,它们甚至成了生态监测的 “指标物种”—— 数量适中时,能帮助控制水草过度生长。下次去北方的河边散步,说不定能看见它们蹲在芦苇丛里啃草根,尾巴 “啪嗒” 拍水赶蚊子,模样憨憨的,倒像是水域里自带 “体香” 的小住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