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开始,法国外长抵京,下飞机的第一句话不简单,王毅态度坚决

潇湘十二楼娱乐 2025-03-29 21:00:44

文|潇湘十二楼

编辑|潇湘十二楼

2025年3月27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法国外长巴罗走下舷梯,面对等候的中方官员与媒体镜头,他开口第一句话便直指核心:“法中关系需要更具行动力的合作,尤其是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

法国为何选择此时向中国发出合作信号?中法高层互动能否撬动国际格局的微妙平衡?王毅的回应又将如何定义这场对话的基调?

3月27日上午10时,巴罗乘坐的专机降落北京。根据外交部公开信息,此次访问是法国外长自2024年9月就任以来的首次访华,行程仅两天,但议程密集。

当天下午3时,王毅在钓鱼台国宾馆与巴罗举行闭门会谈。会谈持续近两小时,双方聚焦三大议题:俄乌冲突、中欧经贸合作及气候变化协作。

巴罗在开场白中直言:“欧洲的安全风险正达到临界点,俄罗斯的行动已威胁到国际秩序。”

他虽未点名要求中国施压俄罗斯,但反复强调“国际社会需共同推动和平进程”。

这一表态与此前法国总统马克龙“不排除向乌克兰派兵”的强硬立场形成微妙对比,显露出法方对局势失控的担忧。

王毅的回应则更为沉稳,他重申中方“始终站在和平一边”,并强调“对话谈判是唯一出路”,同时指出:“任何解决方案必须尊重各方合理关切。”

这一立场延续了我国一贯的平衡策略,既未迎合西方对俄施压的要求,也为后续斡旋留有余地。

法国此次主动寻求与中国协调,背后是多重战略考量的叠加。自2024年俄乌冲突升级以来,欧洲能源危机、难民压力与安全焦虑持续发酵。

美国特朗普政府虽在2025年3月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进行了长达2小时28分钟的通话,但仅达成“30天内不攻击乌能源设施”的有限共识,暴露出美国调解能力的衰退。

与此同时,法国国内对“欧洲战略自主”的呼声高涨,马克龙政府试图摆脱对美依赖,却在军事与经济资源上捉襟见肘。

中法关系的特殊性亦为合作提供契机,2024年4月,法国前外长塞茹尔内访华时曾试探性提出“希望中国向俄罗斯传递信号”,但遭王毅明确拒绝。

此次巴罗的措辞更为谨慎,转而强调“共同维护多边主义”,侧面反映出法国对华策略的调整——从直接施压转为寻求利益交汇点。

3月27日晚间,中法发布《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承诺加强减排技术合作,并推动全球气候融资机制改革。这一成果被外界视为“低悬果实”,旨在为会谈营造积极氛围。

然而,在经贸领域,法方提出“重新平衡双边贸易”的要求,暗指对华贸易逆差问题,王毅则以“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的提议柔性化解。

真正的博弈仍聚焦于俄乌议题,据知情人士透露,巴罗在非公开场合提及“若俄罗斯控制敖德萨,欧洲安全架构将彻底崩塌”,试图以地缘危机说服中方介入。

王毅则援引中方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文件》,强调“反对任何一方强加方案”,并提议召开国际性和会,邀请俄乌及主要国家平等参与。

法国的急切姿态折射出欧洲的集体困境。一方面,北约内部对援乌分歧加剧,德国、波兰等国对马克龙的“派兵论”反应冷淡;另一方面,俄罗斯在战场上的优势持续扩大,4月1日普京签署征兵15万人的命令后,俄军对尼古拉耶夫等战略要地的攻势预期升温。

在此背景下,法国将中国视为“关键变量”,试图借中方影响力为局势降温。

我国的回应始终立足于自身原则,王毅在会谈中多次提及“联合国宪章宗旨”,明确反对阵营对抗。

中方策略是通过巩固与法、德等欧洲大国的关系,逐步瓦解美国主导的“对华包围圈”,同时避免卷入俄乌直接冲突。

3月28日,巴罗结束访华行程。临行前,他在记者会上评价“此行开启了法中关系的新阶段”,但对俄乌问题的具体进展避而不谈。

王毅则意味深长地表示:“大国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更要为人类长远发展负责。”

美国影响力的相对衰落迫使欧洲重新校准外交重心,而中国则以“多边主义”为支点,稳步扩大战略空间。

俄乌冲突的“大结局”或许尚未到来,但大国博弈的棋盘上,新一轮合纵连横已悄然展开。

0 阅读:19

潇湘十二楼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