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时,黄绸旗帆遮蔽长江,百万信徒高呼“斩清妖”。洪秀全端坐八抬大轿入城,仪仗规格逾越帝王。此刻距离北京仅剩800公里,比当年朱元璋北伐路线缩短三分之一。历史似乎给洪秀全提供了更优渥的条件,但十四年后,天京城头飘扬的却是湘军的黑旗。这个看似唾手可得的帝国梦,为何终成泡影?

拜上帝教构建起太平军的精神骨架,却也竖起现实屏障。洪秀全将《原道救世歌》置于《孙子兵法》之上,北伐主帅林凤祥出征前竟需背诵《天父诗》。当北伐军在河北遭遇大雪时,将领坚持“天父庇佑”拒裁棉衣,导致非战斗减员过半。相比之下,朱元璋早年在郭子兴麾下便明白:“弥勒佛渡不得黄河,要靠手中刀枪。”

天京城内,诸王耗费三年修建宫室,仅东王府就征用工匠万人。洪秀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却因基层胥吏贪腐沦为纸上空文。反观朱元璋1356年取南京后,立即推行“民兵一体”政策:军士闲时垦荒,收获四成归己。史学家茅海建指出:“太平军像洪水冲垮堤坝,却留不下沃土。”

1853年的北伐堪称军事冒险:2万孤军不带火炮,企图以宗教狂热对抗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林凤祥部打到天津静海时,后方竟无援军接应。而1367年朱元璋北伐,徐达率25万大军分三路推进,每克一城即设卫所、减赋税。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评价:“洪秀全看见北京城墙时,朱元璋已看见百年基业。”

当曾国藩在湖南组建湘军水师时,洪秀全正命人将龙袍缀满珍珠。1856年天京事变,诸王血洗南京城,杨秀清首级悬挂城门三日。同一时期的朱元璋却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后,将俘虏编入“新附军”。清廷则展现出异乎寻常的韧性:启用汉臣、开放团练、引进洋枪。1862年,李秀成率军逼近上海,却遭遇华尔洋枪队与英舰炮击——这是朱元璋时代不曾有的变量。历史的吊诡在于:当农耕文明的改朝换代剧本遇上近代化浪潮,洪秀全的失败已成必然。

洪秀全的金玺最终熔铸成曾国藩的顶戴,这个结局早已埋下伏笔:神权无法替代民生,狂热不能战胜组织,空想终究敌不过时势。站在南京城墙上的湘军统帅或许不会想到,四十八年后,另一场革命将终结他们誓死捍卫的王朝。历史从不重复,但那些关于人心向背、务实精神的古老智慧,始终在时间长河里粼粼生光。
洋人提供的枪炮只够他们打到南京,本来是想利用他们推翻清朝成为掌控中国的傀儡,但后来发现这帮精神病徒比清庭更难沟通[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直接打去北京,军粮、装备要供应上啊!孤军奋战容易被人包饺子啊!
朱元璋:老子平定了整个江南和南方才去的好不,也不是像他们北伐那样直接打得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