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美国关税提高,中国宣布减少美国电影进口数量,引发好莱坞的空前紧张。毕竟,目前中国电影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很多美国大片都指望在中国赚钱,才能有机会盈利!

美国著名影视媒体《好莱坞报道》指出:“中国不仅仅是票房助力,它甚至能决定一部大片是盈利还是亏损。”
美国高级媒体分析师保罗·德加拉贝迪安也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票房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一个必选项。”

目前,好莱坞的焦虑已从行业蔓延至政治层面。美国总统特朗普团队甚至公开指责“中国电影政策威胁美国文化霸权”。

2002年起,中国电影随着《英雄》开启商业大片的序幕,此后各大院数量开始猛增。如今,中国以超80亿美元的年票房规模,成为决定好莱坞项目能否回本的核心变量。

自从《功夫熊猫》系列在中国狂扫21亿多票房,《阿凡达》《变形金刚4》《速度7》相继打破内地票房纪录,好莱坞各大高层开始更加重视中国市场。

例如《变形金刚4》直接在中国取景,香港城市大战更是作为高潮戏码,并且加入了李冰冰、韩庚等中国演员。这种“中国特供版”创作,被《纽约时报》讥讽为“文化献媚”,但内地19亿票房财报,证明其商业价值。

决定美国大片能否赚钱的案例,最典型的是成本高达1.9亿美金的《环太平洋》,该片北美票房勉强过亿,全球票房收入超过4.11亿美元,其中在中国市场收入1.11亿美元,加上音像版权,这才让该片勉强回本。

当时,万达收购传奇影业拍摄中美合拍片《长城》,阿里影业参投《碟中谍7》,证明中国资本已渗透至好莱坞产业链上游。当时,一位投资人透露:“现在想在好莱坞拿到A级制作的投资,必须承诺在中国同步发行。”

虽然中美合拍片《长城》赔得血本无归,但是杰森斯坦森和李冰冰、赵文瑄主演的《巨齿鲨》全球获得5.278亿,北美票房1.43亿美元,内地票房1.45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的票房占比为38%,堪称中美合拍片典范!

但是,《壮志凌云2》虽然取得了全球15亿美金的票房,但因为政治敏感问题,缺席了中国市场,敲响了警钟!据说,专业公司提供“中国过审模拟服务”,通过AI分析剧本敏感词、预测删减幅度,收费高达每部50万美元。

好莱坞编剧协会内部文件显示,剧本创作阶段需加入“中国元素风险评估”,包括是否涉及敏感历史、是否有华裔演员参演、是否在中国取景等。一位匿名制片人坦言:“现在立项会上,中国区总裁的话语权比创意总监还大。”

这些年,中国95后和00后观众的口味变迁,已经正在瓦解好莱坞的“流水线霸权”!昔日《复仇者联盟》系列豆瓣能过8分,如今《美国队长4》豆瓣才5分,中国观众疯狂吐槽“特效堆砌、剧情弱智”。

迪士尼为了拍摄《花木兰》,请来刘亦菲、巩俐、甄子丹、李连杰等大咖,偏偏在中国的票房与口碑未达预期,二亿美金投资,全球七千万没劲票房。单日市值蒸发120亿美元,间接导致加州养老基金投资组合缩水。

就连豆瓣7.7分佳作《闪电侠》在华票房仅1.2亿人民币,豆瓣7.6分《龙与地下城》在华票房仅八千多万,豆瓣8.8奥斯卡最佳影片《奥本海默》在华仅4.5亿票房,不及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2》的零头。

如今,00后观众民族主义情绪厉害,更愿为《长津湖》《封神三部曲》买单。网上,“看美国拯救世界不如看哪吒闹海”的评论获百万点赞。BBC更是姬发,“中国观众认为《哪吒2》美国票房无所谓,但《美队4》必须死”

尽管如此,迪士尼2024年全球票房冠军《头脑特工队2》斩获17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贡献4740万美元。看似比例不高,但该片在北美6.53亿美元收入,中国已是除北美外最大票仓。没有中国市场,利润率将暴跌40%。

当《好莱坞报道》将中国称为“必选项而非可选项”,这场文化较量的结局早已注定。毕竟洛杉矶影视工会数据显示,假如中国减少进口片配额,当地特效公司裁员率达17%。

真正的文化影响力,从来不是靠妥协换来的,而是凭实力赢得的。当中国观众的选择权越来越重要了,好莱坞电影人如何放下身段求共赢?在中美官税政策变化后,好莱坞众多大片如何变化?一切拭目以待!